石灰在中國古代建筑材料中的生產和使用
在新石器時代,木、土、石等天然材料被用作建筑的基本材料。
石灰是最早使用的凝膠材料,古希臘人在公元前8世紀在建筑中使用石灰。
中國也在公元前7世紀開始使用石灰。石灰一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建筑材料,從仰韶文化的半穴居建筑到龍山文化的木骨泥墻建筑,從夏商周時期的宮式高臺建筑,秦漢時期的磚瓦建筑,明清時期的紫禁城,到現代歷史建筑。
本文從考古發(fā)現和文獻資料簡要介紹了中國古代石灰的使用和生產工藝。
-I-
古遺址石灰的使用
經考古發(fā)現,我國新石器時代的許多遺址都有光滑堅硬的白灰面,如河南鄭州二里崗遺址、陜西寶雞斗雞臺遺址等;
有的甚至燒烤,比如蒙城尉遲寺遺址;
有的先用草筋泥、紅燒土鋪,再用青海民和縣喇家遺址、遼寧建平縣喀喇沁河東遺址等白灰面鋪平。
這些做法不僅使地面平整、堅固,而且在照明、防潮等功能上也相應改進。
河南洛陽的王灣遺址新石器時代文化層特別厚,內含仰韶文化(王灣第一期文化)、仰韶文化向龍山文化的過渡期(王灣第二期文化)和龍山文化(王灣第三期文化)三期。
△發(fā)掘王灣遺址現場
其中,王灣第一期文化的房屋基本都是地面建筑,居住面為草拌泥紅燒土,表面堅硬開裂;還有白灰色的地板,類似三合土,非常堅硬光滑。
如房基F1.第一層的硬居住面是石灰質的,厚5cm。
王灣第二期文化建筑的居住面多為白灰面。也就是說,石灰從仰韶文化時期就開始使用了。
然而,安陽后岡遺址首次發(fā)現了白灰面。
1931年,著名考古學家梁思永先生在安陽后岡遺址(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1100年)首次發(fā)現一層白色石灰,因名稱和用途不確定暫時稱為白灰面。
后岡遺址是龍山時期的一個大型村落遺址。該遺址有31個抹白灰面,白灰面厚2~6mm,層次均勻,表面光滑。
這些白灰面不僅涂在生活面、墻壁和門道上,還涂在窖穴的周圍和底部,有的還涂在柱洞壁上;白灰面不僅光滑美觀,還能防潮,如F11和F12。
另一個窖穴(H8)這些石灰石上仍有未燒透的石灰石。
房址F11.木骨垛泥墻,生活面為白灰面,保存良好。考古發(fā)掘圖如下:
△后岡遺址的房址F11
房址F12.土坯墻,室內有五層白灰色表面。土坯墻內外均涂有細黃泥,內墻上涂有一層草泥,上面涂有白灰色表面。在施工過程中,墻面多次粉刷,墻面留有多層草泥和白灰色表面圖如下:
△后岡遺址的房址F12
龍山時期人工燒石灰技術的發(fā)明、土坯等新型建筑材料的出現以及白灰表面防潮設施的廣泛應用,是仰韶文化時期住宅建筑技術的重大進步。
經放射性碳14測定,后岡遺址的這些白灰表面是人工燒制的天然石灰?guī)r,與今天人工燒制的石灰沒有本質區(qū)別。
△后岡遺址
山西襄汾縣陶寺遺址(公元前2300年~公元前1900年)是龍山文化時期的遺址XRF、ICP-AES和ICP-MS根據對該遺址白灰面的技術分析,陶寺遺址白灰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原料來源主要在當地,石灰石燒制而成。
因此,中國古代先民在4000多年前就掌握了燒石灰的技術,并將石灰用作建筑材料。
△陶寺遺址
喇叭家族遺址(公元前2200年~公元前1600年)是齊家族文化。該遺址是一個大型聚落遺址,有寬闊的環(huán)壕,聚落內分布著密集的白色和灰色地址。房屋地址的地面和墻壁上都有白色和灰色的表面遺跡。先敷一層厚約3層cm的黃土草拌泥,后抹厚約0.3~0.7cm的白灰面。
從以上考古遺址的發(fā)掘可以發(fā)現,石灰是由仰韶文化時期人工燒制的石灰石產生的,后來龍山文化、齊家文化等石灰在建筑中的應用越來越多,應用于不同地區(qū)。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建筑中使用石灰的文獻開始記錄。
在《左轉》中,有成公二年(即公元前589年)8月,宋文公卒,開始埋葬,用海嘯灰的記載。
古代大蛤被稱為海市蜃樓,海市蜃樓是一種由水生物大蛤殼(其成分主要是碳酸鈣)制成的石灰材料。
這說明貝殼石煅燒的石灰在中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并利用石灰易吸水的特點進行防潮。
《后漢書·《楊璇傳》記載:專用馬車數十乘,車上裝滿了石灰,不僅和小偷站在一起,還和小偷站在一起。小偷不被視為失敗者。這說明漢代石灰產量相當大。
河北望都二號漢墓(公元182年)的磚砌體采用石灰膠結,磚拱券采用石灰漿填縫。石灰表層涂在墓的內壁和券面上,說明此時石灰技術已經成熟。
-II-
石灰的生產
明代作家于謙在詩《石灰吟》中詩意象征地描述了石灰的鍛煉過程:
千錘萬鑿深山,火燒若等閑。
粉骨不怕,要把清白留在人間。
然而,真正描述石灰生產技術的是明代的天工開物。它從原料的選擇、煅燒燃料和消化方法等方面詳細記錄了石灰的生產工藝:
凡石灰,用火梵煉制。成質后,入水永不壞。億萬船只,億萬墻壁,窒息防淫,是必由之路。百里內外,土壤中必生可燒石,其次是藍色和黃白色。
石必掩土內二三尺,挖掘被燒毀,土面見風者不需要。燒灰火料,煤十九,工資十一。
先取煤泥做餅,每層煤餅,一層壘石,鋪工資底,燒火。最好的是礦灰,最壞的是窯渣灰。
火到后,燒酥石性,放在風中,長時間吹成粉。急用者用水沃之,自解散。
需要注意的是,這里提到的石頭必須覆蓋土壤中的兩三英尺,石頭,即石灰石。石灰石在土壤中必須有兩三英尺的說法是不準確的。許多自然石灰?guī)r暴露或形成禿山,暴露在地面上往往形成石林地貌。即便如此,石灰?guī)r也大多延伸到地下,而不僅僅是土壤中的兩三英尺。
這篇文章的大意是:可燒石是石灰石,主要含有碳酸鈣,其中青色質量純凈,黃白色含有粘土、礦物質等雜質。燃燒石灰的煤占十分之九,柴火占十分之一。
先把煤和泥混合成煤餅,然后把一層煤餅和一層石頭堆起來,在底部鋪柴火,點燃煅燒。溫度足夠后,石頭變脆,放在空氣中慢慢風化成粉末。當緊急情況下澆水時,它會自己分散。
根據現有的考古發(fā)現,煅燒石灰石的石灰窯已經出現在隋唐時期,但石灰窯何時開始出現還有待進一步的考古數據證明。例如,河南鞏義發(fā)現了隋唐時期的一些窯爐,其形狀和尺寸不同于普通的饅頭窯和瓷窯,窯密切填充青石和白灰,沒有瓷片,因此被推為石灰窯。
△山西石灰窯遺址
石灰成本降低,當大宗煤被用作石灰煅燒燃料時。因此,明代以后,磚墻砌體全部采用石灰漿,開始了大量使用石灰的時代。
-III-
反應機理
以石灰石為原料,高溫煅燒后得到氧化鈣,即生石灰:
生石灰非常活躍,吸濕性強,與水消化產生氫氧化鈣,即熟石灰:
成熟的石灰通過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硬化成碳酸鈣:
這種反應是石灰的硬化機制,使石灰不僅可以作為磚石之間的砌體材料,還可以作為外墻的油漆材料,在古代廣泛應用于土木工程中,使三合土和夯土技術逐漸發(fā)展。
△石灰的生產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