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民居建筑特色
潮汕民居又稱潮汕建筑和潮州古建筑,具有鮮明的特色和較高的審美價值。它是廣東省東部的傳統民居建筑,也是潮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漫長的歷史中,潮汕民居受經濟條件、政治因素、地理環境、文化習俗等因素的影響,形成了不同形式、獨特的建筑風格和文化內涵,潮汕民居的變化大致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首先,潮汕漢人大多來自中原,經福建南遷。潮汕明清時期的建筑大多受蘇杭園林的影響,主要是庭院建筑,如澄海樟林的西塘。這與明清時期海運業的發展和潮汕對外貿易渠道主要與蘇杭有關。
其次,清末民初,隨著海運禁令的開放,華僑人數的增加,汕頭港口的開放,一些富商逐漸將西方建筑技術和材料帶到潮汕地區,形成了一些中西結合的建筑,最典型的是澄海的陳慈學故居。
最后,中華民國時期,即20世紀30年代,汕頭港的商業中心以小公園為中心。小公園是汕頭港口開放后的商業發祥地,聚集了當時潮汕特色建筑的大部分時代。
潮汕村至今保留了唐宋家族聚居的傳統,村莊規模巨大。大部分以祠堂為中心,次要建筑圍繞祠堂展開,形成外封閉、內開放的建筑群,發展出下山虎、百鳳朝陽、四點金、五間過、司馬拖車、百鳥朝黃等多種建筑形式。
這些以天井為中心的中軸對稱、向心包圍的民居建筑,大部分來源可以追溯到唐宋時期,是潮汕古代家族居住的府第式民居體系的延伸。
潮汕民居的主要特點是將金漆木雕、工藝石雕、嵌瓷藝術、金屬工藝、書法、繪畫藝術等傳統建筑文化與潮汕獨特的傳統工藝美術相結合,文化底蘊豐富。
無論是建筑序列格局還是裝飾工藝,都可以與宮殿相媲美,所以自古以來就有潮州大厝宮、京華帝王府、潮山人民家的說法。
厝角是潮汕傳統民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氣勢恢宏,高聳挺拔,使潮汕民居景觀更加豐富多彩,也體現了潮汕民居的文化底蘊。
潮汕民居的角落大致有三種形狀,一種是人字形,簡單實用,施工成本不高,潮汕民間多采用;二是鍋耳形,線條優美,變化大,實際上是模仿古代官帽形狀,意味著未來廣闊,常用于寺廟;三是波浪形,形狀起伏,注重對稱,起伏多為三級,實際上是鍋耳墻的變形,更像古代官帽,潮汕普通人基本不使用。
屋角的裝飾主要集中在上半部分。平滑的板線模線沿左右兩側傾瀉而下。線與線之間留有一個裝飾空間,稱為肚子或肚子。線段以凹凸變化的形式突出了建筑物的立體輪廓,有的用彩畫、灰望或嵌瓷裝飾。根據題材的不同,肚子可分為花鳥肚、山水肚和人物肚。
而且厝角中下肚腰,肚腰下的圖案是楚花。也許這種圖案源于楚文化的影響,它的形狀與楚漆器中循環飛行的圖案非常相似。采用這些裝飾后,潮汕傳統建筑原本相對簡單的屋角有明顯的明暗和色彩變化,豐富了潮汕傳統建筑立面的藝術效果。潮汕人非常重視厝角的建設,其意義在于祈求幸福安康,人丁興旺。
潮汕民族作為漢族眾多民族之一,一直受到世界的關注。潮汕人以其勤奮、勤奮和智慧而聞名于世。隨著20世紀60年代潮汕商業幫派的興起,以時間茶、潮劇、潮汕民居為代表的潮汕文化逐漸受到世界的關注。潮汕民居作為潮汕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獨特的建筑風格和精致的藝術裝飾,值得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