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古建筑安徽會館-京城第一會館
北京市西城區后孫公園胡同安徽會館,原為明末清初學者孫承澤的一部分,是老京著名的會館。
清康熙時期,洪生創作的《長生殿》曾在這里的大劇院表演。繼孫承澤之后,清朝有許多名人住在這里,如乾隆朝內閣大學士翁方綱、刑事部長孫星衍、劉位坦等。清同治五年(1866年),安徽官員吳廷東等75人主動修建安徽會館。
清同治七年(1868年),以李鴻章為首的安徽官員和淮軍將領捐款集資,并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2月開工建設。同治十年(1871年)8月,會館建成,耗銀33502元,洋錢318元。
此后,在清同治11年(1872年)和清光緒10年(1884年)5月進行了兩次擴建。安徽會館建成后,占地9000多平方米,共有219間半的館舍,居北京會館第一。
清光緒15年(1889年),安徽會館大部分館舍因西鄰泉縣會館燃放鞭炮而被火毀,同年8月重建。重建后的安徽會館規模比以前更大。
與其他省級會館不同,安徽會館既不是專門為北京趕考而設立的試館,也不是促進工商發展的行業會館,而是安徽淮軍將領、達官貴人在北京活動的場所。
光緒二十四年(1898),這里曾是康有為等維新黨人的活動場所。光緒二十六年會館為八國聯軍所占,設德軍司令部于此,附近房屋遭焚毀。
據清光緒年間《京城安徽會館記錄》記載,會館占地面積約9000平方米,分為中、東、西三路庭院。三個庭院分別有中夾道和西夾道,夾道之間的門將庭院連接成一個整體。無論你從哪扇門進去,你都可以到達各個地方,每條路都有四條路。
大門位于中路前端,面闊5間。正房文聚堂內懸掛書有皖籍中試者姓名的匾額。套院中有祭祀朱熹及歷代名臣的神樓。戲樓是中路規模最大的建筑,系舊京四大會館戲樓之一。
北方原有的花園面積超過1300平方米,包括假山、亭子、池塘和橋梁。現在只有一個碧玲瓏館。李鴻章在這里接待了朝鮮使臣。除了花園,會館建筑的基本格局保持良好。
會館中院為五個庭院,第一個是文聚堂,共五個開間,約三個廂房;第二個是中廳蓋棚,五個正樓,一個東西耳房;第三個是斯文在茲,即神樓,供奉閔子和朱子的雕像;第四個是碧玲瓏館和戲樓;第五個是后院的大花園,里面有假山、亭子、亭臺樓閣、池塘、橋梁等。
東院第一個進入奎光閣,供奉魁星神像;第二個進入思敬堂,五個開間,三個左右廂房;第三個進入龍光燕譽,共五個,兩個左右廂房;最后,有一個廚房。西院是三個入院,每個入院都有五個開間,大約有三個廂房。
1984年,安徽會館被列入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宣武區政府出資修復會館舞臺。2006年6月,安徽會館作為清代古建筑,被指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