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天一閣——中國最古老的圖書館
中華民族有著驚人的技藝和智慧,但由于野蠻戰爭的變化,脆弱的頁面被燃燒,脆弱的智慧被吞噬,長期破碎的民族精神,需要書凝聚成索,書也需要棲腳地遮蔭雨,紳士,五代著名資本,良田建筑,更不用說建造和保護這么大的書館,但上帝憐憫,把這個任務托付給一個特殊的人物,把他放在顛簸九州的官位上,這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天一閣及其主人范欽。
天一閣
天一閣位于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占地2.6萬平方米,建于明朝中期,由當時退休的兵部右侍郎范欽主持。天一閣的名字取決于漢鄭玄《易經注》中天一生的水,因為火是藏書樓最大的禍害,而天一生水可以水克火,所以被命名為天一閣。書閣是硬山頂的重樓式,有六間寬進深的房間,前后有長廊相互交流。樓前有天一池,引水入池,蓄水防火。它是中國最早的私人圖書館,亞洲最古老的圖書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三大家族圖書館之一。
天一閣主人范欽
閣主范欽(1505-1585),字堯卿,號東明,嘉靖進士,浙江鄞縣人,嘉靖進士11年(1532年)。范欽曾任兵部右侍郎,生活好學,性喜書,為了收集書籍,參觀著名的藏書大師和各地。范欽收藏了日富,并決定修建一個閣樓,以便在這一天收集世界著名的書籍,因為他看到了著名的一代藏書之所——藏書樓。
范欽80歲去世時,天一閣已藏書7萬多卷。其中,明代地方志和登科最為罕見。范欽臨終前,將家產分為兩份,一份是天一閣及其藏書;一份是一萬兩銀子,讓兩個兒子選擇。長子范大沖選擇了天一閣和藏書,并跟隨父親"不分書,書不出閣"遺訓,世代守護。藏書柜門鑰匙由子孫多房掌管,非各房齊集不得開鎖。外姓不得入閣,不得私自帶親友入閣,不得無故入閣,不得借書與外房姓氏。
后世風云
時間流逝到康熙十二年,天一閣關閉多久的大門才被一人敲響,他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黃宗羲。范氏家族交出了他們珍藏和嚴守的所有鑰匙。黃宗羲先生長衣布鞋,悄然登樓了,并感嘆:“讀書難,藏書尤難,藏之久而不散,則難之難矣?銅鎖在一具具上1673年成為天一閣歷史上特別輝煌的一年。在接下來的近200年里,只有10多名大學生
此后,這座藏書樓與一位大學生相連,雖然向世界開了一扇窄門,但也意味著它失去了歷史的開始。
1773年,乾隆帝圣旨修改了《四庫全書》,范欽八世孫范茂柱進入了641種天一閣珍本。然而,所有的藏書都沒有歸還,這使得天一閣的藏書減少到了4819部。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1841年在1841年墜落。英國占領軍掠奪了幾十本輿論書籍,如《大明統志》。到1847年,天一閣只有2223本書。1861年,太平軍攻占寧波,小偷偷偷了天一閣的藏書出售。后來的書被范欽十世孫范邦綏盡力買回。到1884年,天一閣有2152本原藏書。
1914年中華民國成立后
大盜薛繼渭潛入天一閣,與樓外的小偷合作,將偷來的天一閣書運到上海,在書店出售。后來,他被商務印書館的張元濟贖回,藏在東方圖書館的漢芬樓。然而,在抗日戰爭中,東方圖書館被炸毀并被燒毀。這一事件損失了天一閣的數千本書。
書在藏書館,如珍寶,滄桑400多年,古藏書館不斷洗禮,但幸運的是,它仍然站著,我們驕傲的古代文化繼承仍在繼續,藏書館在歷史上,可以明確得失,文化建筑,可以知道興衰,家在天地,可以享受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