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中國古建筑的榫卯結構越來越少?
榫卯結構在中國古代建筑中非常巧妙,是古代工匠的智慧結晶。它是中國古代建筑、家具等設備的主要結構模式,是兩部分凹凸部分結合的連接模式。
榫卯結構是一項精湛的木工工藝。早在石器時代,榫卯結構就誕生了。它也是中國古代皇家建筑的主要結構方式。如果榫卯使用得當,兩個木結構可以緊密結合,達到無縫的水平。它也是古代木匠必須具備的基本技能。榫卯結構可以清楚地反映工匠的技能。
中國古典家具的榫卯設計不同于玉雕、牙雕、鼻煙壺等傳統手工藝品。它完全熟練。裝飾取悅人們的視覺樂趣是為了裝飾。家具中的榫卯設計必須科學合理,才能滿足人們的視覺美感,使其長期耐用。
這就要求每一個木榫都要根據家具的形狀結合起來,在古代木匠多年的目測經驗中,準確判斷每一個木材的承載力。
自明末以來,中國傳統家具已經進入了技術的巔峰。從那時起,中國傳統家具文化已經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中國傳統實木家具的靈魂是榫榫結構。整個家具甚至整個房子都不使用釘子,但可以使用數百年甚至數千年,這是人類輕工業制造史上的一個奇跡。這種傳統的民族生產技術正是人們追求的原因。
那為什么榫卯結構用得越來越少呢?
首先,大多數榫卯很難在機械上通過制作簡單的模具形成,導致成本上升。例如,粽角榫主要用于框架連接。從外觀上看,三面為45度斜線,非常漂亮,三角形鋒利,但內部結構復雜。這種榫卯幾乎不能通過現代機械一兩次形成,需要經驗豐富的木工才能做好。
現在只有少數木工知道這些榫卯的制作技巧。在古典家具生產廠,十級木工的工資是1.2W--2W不等。即使是十級木工,他也需要半天時間才能做一組粽角榫。
雖然榫卯大多采用機械輔助和半手工的形式,但木匠應準確掌握全手工的技術和工具。現在學徒太少了。無論是家具工還是雕刻工,工廠里都有老先生,生產速度肯定不快。因此,看不到優秀的榫卯家具也就不足為奇了。
榫卯結構不僅成本高,而且對材料硬度要求高。要么像紅木一樣硬,要么像金楠一樣好。這些材料可以承載榫卯的價值,然后在市場上看到令人望而卻步的紅木家具。因此,榫卯結構離我們越來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