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川水洞溝被譽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
寧夏銀川洞溝旅游景區是中國最早發掘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被譽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
水洞溝獨特的雅丹地貌創造了魔鬼城、旋風洞、臥駝嶺、摩天崖、斷云谷、怪柳溝等20多處奇特景觀,記錄了3萬年前人類無盡的活動軌跡。由橫城大邊、烽火墩、城障堡、藏兵洞穴等組成的古代長城立體軍事防御體系,已成為中國保存完好的軍事防御建筑大觀園。
洞溝地區也是中國北方明代古長城、烽火、城堡、溝壑、墩臺等軍事防御建筑的大觀園。在保護區內,蜿蜒的長城、高聳的墩后、簡單而神秘的城堡、蜿蜒而深邃的溝壑令人眼花繚亂,讓人想起了甲士擁有矛盾的戰斗基礎,將軍拔劍追逐胡兵的壯麗場景。
水洞溝遺址博物館
洞溝遺址博物館,其形狀仿洞溝出土的石器,建筑面積4308平方米,洞溝遺址博物館以雕塑、展板、投影、文物展覽和解釋的形式,可以了解人類進化的起源、洞溝文化的興起和洞溝遺址五次考古發掘的過程和成果,同時有12分鐘的動態表演,讓我們體驗一下三萬年前原始人面臨山洪暴發、山崩地裂災難時被迫遷徙的生產生活場景。
張三小店
1923年,當遠處傳來一陣悠揚的駝鈴聲時,一位名叫張三小店的車馬店主知道一定有客人從遠處來。因此,主人張三和他的妻子早早地站在門口迎接他們。來者是兩個黃發藍眼的外國人。后來,張三和他的妻子得知他們是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和桑志華。這一次,他們從天津出發,沿著黃河進行調查。當他們經過洞溝時,他們住在張三的商店里,因為天已經太晚了。
院子里展示了四尊雕像,分別是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桑志華、中國考古學家裴文忠和賈蘭坡先生。這些都是為洞穴溝的考古發掘做出巨大貢獻的杰出人士。
水洞溝村
古水洞溝村是北方祖先創造的窖洞式、地洞式的臥室。這種居室往往是建在黃土層較厚的山坡或溝岸上,具有冬暖夏涼的特點。在此基礎上,水洞溝人改善了這種生活方式,發展成了半地穴式建筑。方法是在黃土坡上挖出一定深度的地穴,然后在地穴四壁確定為墻基,用土坯(pī)壁壘,使其達到一定高度,然后用桁架(xíng)木椽搭頂,復以柴草,柴草上面糊有,防止漏水。水洞溝村就是這樣一個古老的半地穴式聚集村遺址,中國西北地區的人們習慣稱之為地窩。水洞溝村共有29處地穴式建筑遺址,我們選擇了其中一些進行恢復,使我們能夠直觀地了解生活形式。
明長城
明代軍事立體防御體系區由明長城、藏兵洞、邊溝、大峽谷、紅山堡、甕城等組成。
旅游區明長城為土夯長城,是寧夏最完整的長城遺址。從明長城西到黃河龍的長城龍頭被稱為兩龍交匯處,從東到鹽池。站在長城上,看看北面的毛烏素沙漠和南面的洞溝景區。
長城水洞溝觀景臺
水洞溝長城觀景臺是一個跨省的長城觀景臺。在水洞溝旅游區,可以在明長城腳下漫步,也可以登上新建的長城觀景臺,一腳跨兩省,站在長城上環顧四周。北方的毛烏素沙漠是西北強烈的沙漠風格;在南方的水洞溝里,湖泊濕地和高峽平湖展現了江南的美麗,給你不一樣的體驗。
水洞溝長城觀景臺是觀賞水洞溝大峽谷和蘆花谷美景的最佳場所。站在觀景臺上,溝壑縱橫,獨特的土林景觀仿佛就在腳下,跌宕起伏直達峽谷深處。整片綠色的蘆葦隨風蕩漾,風景壯觀;有時野鴿飛翔,紅嘴鴨尖叫,泉水潺潺,聚集成溪流。
大峽谷
從水洞溝到紅山堡,有大約4公里長的峽谷,這是大自然的杰作,但在明代,它已成為長城深溝高壘防御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峽谷兩岸常年風雨剝蝕,溝壑縱橫,深黃土長期被雨水沖刷,土柱突兀,形狀奇特,形成土林。土林通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雕琢形成了奇特的形象。有的像和尚爬上遠眺,似乎在期待來者;有的像戀人,相親相依;有的像夫妻互相尊重,雙方互相崇拜,琳琳總是有自己的形式,給人無盡的遐想。峽谷兩側的懸崖上有明朝士兵修建的藏兵洞,充分體現了古人的軍事智慧和智慧。
藏兵洞
峽谷兩側懸崖上的黑洞是著名的藏兵洞。所謂藏兵洞,就是紅山堡守軍從地上到地下,隱藏軍隊,保護自己,等待進攻的機會,或者在空曠的地方設置伏兵。這是我國保存完好的古代立體軍事防御體系。在中國的長城防御體系中,長城、城堡和地下藏兵洞是中國唯一的防御體系。奇怪的藏兵洞比溝底高10多米,蜿蜒在懸壁上,上下相連,左右相連。洞里有很多分叉口,左右盤旋,就像迷宮久久沒有結束一樣。洞內有臥室、糧食儲藏室、水井、灶臺、兵器庫、火藥庫、炮臺、陷阱、暗器孔等設施。
在中國黃河旅游大會上,銀川水洞溝被評為中國黃河50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