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云浮市古建筑的保護
古建筑是一座城市的記憶,是城市歷史的見證者,它承載著這座城市的文化積淀。將古建筑的歷史因素進行完整的傳承與表達,便是今天古建筑保護的真正意義。文章重點對云浮市古建筑的保護進行了闡述。
云浮市已有一千多年歷史,唐代稱為新、瀧二州,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文化積淀。現存的古建筑,從建筑規模、建筑工藝水平、建筑特點等各方面均能充分表現出各個時期的經濟形態、政治與文化的水平。特別是明清建筑物既有嶺南建筑風格與特點,也具有西江南岸地區的地域特色。在嶺南(珠江)區域文化圈中,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
1.明清建筑——占主導地位
云浮有兩大主要水系,分別為南江(古稱瀧江,現稱羅定江)和新興江,兩江相鄰,都是從南向北匯入西江,但卻有不同的風格與特點,兩江之間的地方正好又包容了兩個不同的建筑形式。
明清建筑以新興布乾、楓洞、良洞、水湄村和云安南盛鐵場村為代表,普遍門與天井較小,開間狹窄,瓦面低矮,空間不大,又不開窗戶,采光不足,有些甚至不開正門,僅開側門,但墻基大部分采用夯土或白砂巖砌筑,磚塊體大、厚重,瓦塊寬長、特厚,上蓋筒瓦。外部裝飾古拙,內部簡陋,少裝飾,整座建筑牢固實用,明代的建筑風火山墻用筒瓦砌成龍脊狀小鑊耳,清代稍有變化,形式多見為官帽樣。近現代嶺南所見的“竹筒屋”就是從這種建筑演變而來的。村落的布局整齊劃一,一般都縱橫布置,成列成行,早棋盤狀,道路、排水均統一規劃,建筑形式也相當統一。以新興六祖鎮水湄村為例,這是一個葉姓村落,房屋一列橫排6座,共有近20排,100多座房屋,基本一個式樣,縱橫巷道路與排水系統統一,橫巷兩側設有小門,整座村落對外封閉,對內開放、平等。該村又稱將軍村,曾任國民黨廣州警備區司令葉肇和原我國外貿部部長葉季壯都出自該村,除了葉肇故居曾作改動外(式樣略有改變,增置了洋式陽臺和花壇,但高度不超越相鄰房屋),其余均統一格式,包括門、瓦面和脊飾等,并無例外。楓洞村、布乾村、鐵場村都有成排成列,排列有序,10多間古建筑組成充滿古韻味的古村落。
新興江流域的建筑工藝以夯土筑成,如云安縣南盛北村的炮樓七屋高墻都是由夯土到頂。鐵場村的古民居的40個鑊耳全部由夯土筑成,天井沿及地面也是灰砂土夯實筑成,獨具特色。
南江水系的古建筑以郁南連灘、大灣、羅定雙東大同和沖表等地村落為代表。鄉村聚落以散點布局,除了部分豪宅整齊排列外,大都各自散開,因為講風水,重視相地學,追求依山傍水,所以房屋隨地勢升高級抬高,層層疊疊,方向基本上是朝向鄉村的中心,這個中心并不統一,或道路、或池塘、或宗祠、或牌坊、或書房,以村落地形特點而定。居屋普遍廳堂開間闊,大門高大寬敞(豪宅多置屏風,中公神樓),天井大,采光充足。每個村落都以宗祠、祖屋或者豪宅為村中的標志建筑。大宅多為合院式布局,從三座到十二座相組合,如常見的九座屋,分為橫三排,縱三排,中間以通巷縱橫相連,大門外有地坪、圍墻,圍墻外有池塘,屋后有小園,加上兩側廂房,前院橋廳、花廳,瓦脊層疊結磊,勾心斗角,有“一木成林”的感覺。門屏、窗戶、梁脊、檐口各種木石雕刻、灰塑、壁畫,式樣千萬化,色彩鮮艷奪目,畫面造型千姿百態,具有極高的藝術表現力。其中又以灰塑和壁畫的藝術價值最高,建筑工藝以使用紅砂巖雕石最具特色。水磨青磚和凹型青磚的使用,青磚包泥磚的“金包鐵”砌法也別具地方特色。每座大宅都是一個對外封閉、對內開放的小天地,屋內門窗多達100多個,而且每個廳房都有天井相連,通風透氣、采光和排水性能好。風火山墻(俗稱鑊耳)也從實用性轉變為裝飾性,很多鑊耳的灰塑都十分精美而且高大,最高的可比墻體一倍,玲瓏浮凸。因此,鑊耳往往成為村中的建筑精華,加上地基逐級升高,遠看時景觀尤為華麗精美,這些大宅與村中的牌坊、社壇、古祠、書院、古井、古樹等相互呼應,構成一幅明清鄉村民族風情畫。如郁南縣大灣鎮大灣古寨。羅定濱梁家莊園與古墟相鄰,并建有碼頭、糧倉、炮樓和石板小路,更有規模,其中的“九座層”最為突出、顯眼,主次分明,布局合理,為古村落的佼佼者。
2.歷史與現狀——亟待保護與搶救
云浮現存的古代建筑,最早可以推至明中期。能夠完整保留明代架構的有新興豪頭村鑊耳屋、楓洞村與布乾古村落、云安縣南盛鐵場鑊耳屋和羅定素龍黃氏宗祠、沖表十鑊耳屋等。象楓洞村、布乾村、鐵場村等明代的古村落,在嶺南已屈指可數。明末清初的,或者保留明代風格的,清代重個時增加了新的建筑內容、具有明末清初特點的建筑有羅定樓腳民居、譚御史祠、刺史祠、新城歐屋、云城吳屋等。清中期的建筑有新興大穩村民居、云安陳公祠、郁南光儀大屋、大夫第、冷水中憲第、余公祠等。清末建筑有羅定梁家莊園九座屋、雙東大同倒流榜民居、新興良洞村、水湄村落民居、云安富林民居、耀德書院、云城鳳岐里民居、郁南大灣民居、連灘天花塘、竹圍村民居等。這些建筑的分布說明了明代新興的經濟文化以南江流域的進步而并進,是歷史文明的見證。當時南江流域仍處于瑤族社會為主體的社會形態,未形成規模村落,新興江流域中雖然形成幾個大的村落,但社會形態仍不夠穩定,村落的建筑帶有防御性、建筑牢固、門小窗少特點,建筑集中,居住環境和條件較差。到了明末,羅定州的建立,使南江流域的經濟文化崛起,逐步趲文明定州實行“募民占籍”的做法,大量吸收移民,使得各地的建筑風格與特點在羅定州融匯與交流,逐步形成自己的特點和風格 ,正由于這種文化交往與文化的包容性,使得清代南江民居文化大放異彩,建筑形式多樣化,建筑工藝水平和建筑藝術日臻成熟完美,成為嶺南具有獨特風格的南江建筑,文化的包容性與社會的開放性成為這些建筑的最大特色。
云浮市古建筑的現狀和處境令人甚憂。越是年代久遠的古建筑,問題尤為突出,亟待保護和搶救。主要表現在以下幾種狀況:無人管理,任其自然損壞,而且隨時有湮滅危險。很多明代建筑基本無人居住。如新興布乾明代古村,幾乎全部人去樓空,僅留下一座座房屋空殼。云安南盛鐵場明代村落,只見整齊排列40個鑊耳,但夯土墻體已風化,屋內全部用來堆放柴草,曾因失火而燒掉了三間,幸得村民撲救及時,才幸免于被全部焚毀。羅定沖表十鑊耳屋也是塞滿一屋稻草一失火則全屋會被化為灰塵;隨意拆除或改建。有些古建筑雖然有人居住,但無能力維修,一有損毀便隨意改建,使原有古建筑改變原貌。如羅定雙東倒流榜民居和郁南連灘竹圍村都有拆低鑊耳,改建水泥閣樓現象。像羅定樓民居、新興大穩民居,都有倒塌后無人管理現象,破爛的居室往往成為吸毒者藏身之所;產權不清,只使用不維修保養。如羅定梁家莊園,分屬于黎少中學和糧所,現已不使用,亦不再承擔維修責任。有些大屋原為地主產業,土改時分給農戶,不再使用時也不再修葺,或者把部分物件拆走,造成整座大屋支離破碎,斷壁殘墻,十分難看;違反《文物法》規定,亂改亂建,在修葺過程中破壞文物原狀。如羅定黃氏宗祠、郁南連灘張公廟、新興國恩寺和九屋巖等都非常突出。 3.建筑價值——歷史、藝術、科學研究
云浮目前存在的古建筑,主要的建筑價值表現出在三大方面:(1)歷史價值,我市古建筑大多是明清建筑,能全面反映我市明清時期的政治經濟形態,是我市歷史發展的文物證據,對研究我市明清時期的歷史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藝術價值。我市古建筑是全市勞動人民的重要文化遺產,特別是明清兩代能工巧匠所創造的建筑文化,包括建筑工藝、木石雕刻、灰塑與壁畫都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其藝術水平代表了該歷史時期的文化藝術特色,特別是一些灰塑與壁畫,近代人也難達到如此的藝術造詣,這是前人留給我市的一份文化財富,值得很好的繼承與弘揚;(3)科學研究價值。我市古建筑,特別是明清村落的聚落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我們可以從中探討鄉村的布局、居住環境的合理利用、建筑的選址、地理學(建筑地形與座向)房屋的布局、生活習慣等,以保證我們居住環境的優化與持續發展。同時,在建筑材料的選用,建筑工藝的應用、建筑物的安全性能等各方面很值得研究與探討。
4.保護利用——合理利用強化管理
云浮的古建筑是反映民族社會制度、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的代表性實物,又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研究價值,是我市人文精神的載體,有加強保護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古建筑與其他文物一樣,是不可再生的,一經損壞便難以恢復。我市古建筑作為一種文化遺產,首先要按原貌進行保護,其保護工作的方針是“保護利用,加強管理”,利用是有效的保護,只有分級加強管理,才能合理利用好。
為此,要深入開展全面文物普查,重點對古建筑的近現代紀念性建筑物進行普查,進行丈量與登記,攝影及測繪,將我市的明清古建筑登記備案;實行分級管理,經普查確定,選擇符合條件的逐級申報為國家、省文物保護單位,各市自行公布一批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對及尚未核定公布的古建筑,由市縣文化文物部門予以登記公布,或者作為文物點,由鎮級文化站協助管理;選擇一批重要的文物建筑進行重點扶持修葺,將其納入我市的經濟發展計劃和城鄉發展規劃,并報人大審查備案,每年維修三五處,用5—10年時間,將一批市計劃重點扶持的文物保護單位進行修葺;文化建筑屬于政府的三大建設即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中的一項。
5.結束語
總之,保護古建筑遺產需要全民參與,共同保護,要恢復其固有的原始感覺,積極保護古建筑所處的環境,保護歷史街區,還古建筑遺產一個原貌.一個固有的原始風格.原有的歷史價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