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傳統(tǒng)工藝“千年手藝朱金木雕”!
朱金木雕又稱漆金木雕,是浙江省寧波市漢族傳統(tǒng)工藝品三金(金銀彩繡、泥金彩漆、朱金木雕)之一。以樟木、椴木、銀杏木等優(yōu)質木材為原料,由浮雕、透雕、圓雕等組成。采用貼金飾色,結合砂金、碾金、碾銀、瀝粉、描金、開金、撒云母、鋪綠、鋪藍等多種工藝手段,并涂上中國大漆。木雕構圖飽滿,造型簡約典雅,雕刻精美,內容多為喜慶吉事、民間傳說等,具有寧波獨特的地方風格。唐代僧侶鑒真和弟子在日本建造的招提寺用許多朱金木雕裝飾,其中朱金雕刻風格非常接近寧波阿育王寺現(xiàn)有的裝飾雕刻。
朱金木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漢代。漆器的痕跡曾在1953年發(fā)掘的祖關山漢墓中發(fā)現(xiàn)。唐宋時期,由于禮制的限制,朱金漆木雕并沒有進入普通人的生活,而是廣泛應用于天童寺、雪竇寺、七塔寺等主要寺廟。朱金木雕的主要用途之一是制作匾額。宋高宗、宋孝宗曾在寧波阿育王寺御書匾額,均采用朱金木雕工藝制作。制作佛像是當時朱金木雕的另一大用途。寧波古代佛教、京都國家博物館、美國波士頓美術館收藏的寧波古代佛教繪畫中,都體現(xiàn)了佛殿的紅柱和金漆屏風。南宋時期,寧波木雕工藝與日本木雕工藝借助海上絲綢之路進行了交流與融合。寧波的絲織、油漆、建筑和雕刻工藝已經傳入日本。同時,日本的金、砂、金也傳入寧波,豐富了寧波的朱金木雕工藝。
明代,寧波的木雕從業(yè)者受到工匠制的組織,開始為政府服務,導致世襲專業(yè)分工明顯。隨著晚明商品經濟的發(fā)展,朱金木雕開始從政府和寺廟進入富裕的民間家庭,并應用于祭祀和高檔器皿。清代開放手工匠自由經商,此時形成了各種商號和作坊。晚清五口商量結束后,寧波朱金木雕藝術家開始涌入寧波,成立行會等組織,將當時流行的京劇和西方主題融入木雕創(chuàng)作。民國時期,寧波富商在家居裝飾中大量采用朱金木雕技術。與此同時,民間婚禮、比賽和市場的盛大排場也使朱金木雕的應用非常繁榮。
抗日戰(zhàn)爭期間,朱金木雕行業(yè)蕭條,優(yōu)秀藝術家紛紛躲避戰(zhàn)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一段時間,朱金木雕發(fā)展良好,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受重大破壞,直到改革開放才恢復。
朱金木雕技術有1000多年的歷史。它起源于漢代的雕刻、繪畫和金箔貼紙藝術。它是一種裝飾性的建筑木雕,用于彩色油漆和貼紙,主要用于寺廟的建筑裝飾和佛像的制作。
寧波朱金木雕的人物題材大多來自京劇人物的姿態(tài)和服飾,稱為京班體。據說100年前,寧波市有一位徐燕照大師,他能雕刻出一英尺大、一英寸小的各種人物。每次他從城隍廟戲回來,他都會想到劇中人物的骨架。北京班體的構圖格局采用主視體,在同一平面上處理近景、中景、遠景。前景不擋后景,充實有序;在表達手法上,采用武士無頸,美女無肩,老人凸肚子,武士挺胸的民間表達手法,使寧波傳統(tǒng)的朱金木雕有趣迷人。
朱金木雕的藝術效果主要來自油漆工的研磨、刮擦、繪畫和貼紙,因此有三雕、七漆的說法。正是這一過程使朱金木雕產生了宏偉而明亮的金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