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龍寺和造像-吳越古剎留下珍寶
玉皇山南麓,八卦田西側(cè),有天花山(又稱天化山),高95米。在郁郁蔥蔥的山林中,有一座古老的吳越寺——天龍寺。經(jīng)過幾千年的滄桑,古寺的閣樓已經(jīng)不復(fù)存在。只有三個壁龕的石佛反映了逝去的歲月,告訴人們過去的芬芳和鐘聲。
從南山墓地牌坊前的小路向北爬上天花山,很快就能看到綠樹中露出的烏瓦粉墻,這是保護佛龕造像的新建仿古墻。進入天龍寺院落,迎面可見無量壽佛(又稱阿彌陀佛),高2.11米,寬1.73米,深0.54米。彌陀身穿法衣,露胸露腹,腰間系帶,閉目禪定,表情安靜善良,在蓮臺上坐姿。身后和頂部各有圓光,上刻火焰紋。
佛像上方懸掛著近人所寫的極樂世界牌匾。東十步,有一個更大的佛龕,有七尊雕像,中間是彌勒佛,兩邊是菩薩和金剛。彌勒佛踏上蓮花,表情善良;大乘佛教學(xué)者不垂直于世界,穿著法衣,雙手做蓮花手掌;法華林菩薩(左)和大妙相菩薩(右),頭有背光,穿著薄紗,優(yōu)雅;金剛盔甲,手持寶岳,勇敢,就像守法之神。飛天浮雕在彌勒佛頭頂兩側(cè)上方。佛龕上,是近人所書的大雄寶殿橫匾。
出院門,爬上石階。在十幾步外的綠樹中,還有一尊觀音雕像,只有0.61米高,戴著鬢冠,發(fā)髻高聳,面容端莊,口角微笑,脖子上掛著瓔珞,披著薄紗,飄動著。她的左手放在座位上,身體略微向左傾斜,右手落在膝蓋上,左腿向內(nèi)盤曲。她的姿勢安靜自然,是世界上罕見的形式。
這三個神龕的佛像,沒有雕像文本可以測試。從雕像風(fēng)格來看,考古學(xué)家認為它應(yīng)該刻在第一座佛寺上。現(xiàn)在的雕像都涂有金漆,這是善良的男人和女人所做的。雖然佛像的原始外觀發(fā)生了變化,但它在避免風(fēng)雨侵蝕方面發(fā)揮了一定的保護作用。
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建造的天龍寺,以居鏡清禪師。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改名感業(yè)寺。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被大火燒毀,只有木制觀音像獨有,世人覺得觀音有靈。紹興十三年(公元1143年),南宋皇室在這一帶修建了圓丘(祭天圓臺,今八卦田中阜),以南觀音洞前的凈勝院為素食齋宮,以當時稱感業(yè)寺的天龍寺為官員休息生活的場所。當時寺僧們覺得生活不便,便陸續(xù)離開寺廟,導(dǎo)致寺廟日益衰落。
元延佑年間(公元1314-1320年),有僧人善平重建寺廟,仍稱天龍寺。至元至正年(公元1341-1368年),南北兩山眾多寺院,或毀或敗,只有天龍寺獨存在于世。當時寺內(nèi)有堂,牌匾上有山舟二字,是元代杭州文化名人貫云石(貫為維吾爾族人)所書。明余士吉有詩云:龍飛鳳舞兩峰回,王氣才銷梵宇開。卓錫地侵行戰(zhàn)地,雨花臺近拜郊臺。草分野色緣城,風(fēng)引江聲人寺。三百年過如昨天,老禪還說舊蓬萊。詩中介紹了天龍寺的地理位置(靠近南宋郊臺)和寺院的滄桑。
元末明初的另一位詩人張輿寫道:鳳凰山中有許多古寺。天龍的深處是什么?半空花雨春浮殿,萬溝松風(fēng)滿樓。宋代的圓丘和小米合在一起,胡坤有石泉。吟哦,不盡登臨興,落日滄江生客愁。"詩人稱贊了天龍寺環(huán)境的寧靜壯觀,也感嘆了古寺的滄桑。
天龍寺,隱藏在天花山叢林深處的吳越古寺,雖然經(jīng)歷了滄桑,但仍以古老的石雕雕像藝術(shù)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男女,展現(xiàn)了其迷人的魅力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