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大著名佛教寺院介紹
寺廟——中國的藝術寶庫是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象征。它完全保存了中國各朝代的歷史文物,被稱為歷史文物保險庫,值得。寺廟建筑結合傳統的宮殿建筑形式,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民俗特色。
同時,寺廟文化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天文、地理、建筑、繪畫、書法、雕刻、音樂、舞蹈、文物、廟會、民俗等。
白馬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外國朋友出資在白馬寺建造了一些外國佛殿,包括1992年建造的泰國佛殿和2010年竣工的印度佛殿。占地約3.4萬平方米,建筑面積超過100棟。寺廟朝南,中軸線對稱,布局規則,主次分明。
寺廟的主要建筑分布在中軸線上。山門、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涼臺由南向北依次分布。兩側有鐘鼓樓、門廳、云水堂、客廳、齋堂、祖堂、禪堂、方丈院等附屬建筑。
靈隱寺
靈隱寺原名靈鷹寺。它建于唐初。據說1400多年前,秦嶺灣門前有一座筆架山。筆架山左側是鳳凰朝陽區。原來這里荊棘縱橫,荒蕪。后來,一位姓吳的僧侶住在山后,以打柴為生。有一天,僧侶們在筆架山叢林里打柴。因為天氣炎熱,他們脫下道袍,掛在樹枝上,再次忙碌起來。
突然,一只鵝從天而降,從長袍里拿走,向南飛去,落在靈隱寺。吳僧一路往南看,但他看到這里綠樹成蔭,綠柳成蔭。綠色的陰影旋轉,一個嶺土,南頭和北尾;前飲清水綠荷,后交浮菱青湖;左右兩側隆起兩個翼形土丘;整個地貌就像一只巨鷹躺在地上。吳僧覺得自己是神的指引,于是在這里燒香祈禱,建了一座棚屋寺,故名靈鷹寺。
寒山寺
唐代大詩人張繼的流行詩《楓橋夜泊》:月落烏哭霜滿天,江楓漁火憂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半夜鐘聲到達客船。
寺廟大多是清代建筑,沒有嚴格的中軸線。寒山寺山門前的石拱圈古橋是江村橋,橋與山門之間的黃墻稱為照墻。山門兩側兩棵古樟樹。黃墻內古典樓閣飛檐翹角,右為楓江樓,左為霜鐘樓,均源于楓橋夜泊詩。佛龕后面有一尊威嚴的將軍雕像,面朝里,面朝大雄寶殿,手里拿著金剛杵,也叫降魔杵,那是韋陀,在四大天王手下的三十二神將中排名第一。
相國寺
清朝重建的相國寺規模遠低于唐宋,其格局基本保存至今。寺內古建筑由南向北,沿中軸線排列整齊。主樓正門、二殿(天王殿)、大雄寶殿、八角琉璃殿、藏經樓共五棟樓。中軸線兩側是對稱的兩列閣樓建筑,東側是東廂房(即東閣,或觀音閣),西側是西廂房(即西閣,或地閣)。
少林寺
其建筑群主要包括三個部分:常住院(即少林寺,以下稱為少林寺)、塔林和初祖寺(附近有達摩洞)。少林寺在鼎盛時期規模很大。不幸的是,1928年,軍閥石友燒毀了少林寺,燒毀了天王殿、大雄寶殿等主要建筑。只有山門、雪亭、千佛寺等。現在看到的主要建筑是后來重建的。
隆興寺
主要建筑分布在南北中軸線及其兩側。寺前有一座高大的玻璃墻,經三路三孔石橋向北,依次是天王殿、天覺六師殿(遺址)、摩尼殿、戒壇、慈氏閣、轉輪藏亭、康熙御碑亭、乾隆御碑亭、御書樓(遺址)、大悲閣、集慶閣(遺址)、彌陀殿等。
在寺廟墻外的東北角,有一個龍泉井亭。方丈院、雨花堂、香寨是龍興寺的附屬建筑,原為和尚和僧侶居住的地方。
臥佛寺
坐北朝南,由三組并列庭院組成。寺前有一座名為智光重明的木牌坊,四柱三樓灰筒瓦頂。牌坊后面是一條100多米長的坡道,坡度下降12米,兩邊有4行古柏。主要建筑有琉璃牌坊、山門殿、天王殿、三世佛殿、臥佛殿、藏經樓。建筑后面靠近山崗,石頭爬上山頂,建有亭臺樓閣,可以俯瞰整個寺廟。
兩側圍繞走廊、寺廟、客廳和方形岳父,將三個庭院連接成一個整體。這是中國佛教寺廟早期的一種布局方法。這種平面布局在北京很少見。寺廟里還種了兩棵薩羅樹。附近有櫻桃溝景點。
清凈寺
如今,除了這座清潔寺,中國東南沿海的清真寺已經漢化為標準的中國寺廟建筑。因為中國建筑一般喜歡土木結構,但雕梁畫棟只有三四百年。經過幾代人的改造和重建,許多寺廟與原來的形式大不相同。清潔寺是一種石材建筑。石材建筑的特點是石材的耐久性不易腐爛,可以保存數千年,保留大量原始信息。
扎什倫布寺
它也被稱為吉祥的須彌寺,是西藏日喀則最大的寺廟,是四代后的禪宗喇嘛駐扎在錫的地方。寺廟位于日喀則西部的尼色日山坡上,是后藏最重要的旅游景點。與拉薩的三寺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合稱為格魯派的四寺。青海四寺、塔爾寺、甘肅拉卜楞寺被列為格魯派的六寺。
塔爾寺
寺廟建筑占地面積600多畝,分布在蓮花山的一溝兩坡上。寺廟散落在一起,相互反映,氣勢壯觀。僧侶和其他建筑形成了一個宏偉的建筑群,布局嚴謹,風格獨特,集漢藏技術于一體。
寺廟里的佛像生動美麗,超然神圣。整座寺廟依山疊疊,蜿蜒起伏,散落,氣勢磅礴。寺廟里的古樹參天,塔林立,風景壯麗。塔爾寺的酥油雕塑也栩栩如生,遠近聞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