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吳山開寶仁王寺-皇家皇家寺
時空轉換,讓我們回到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宋太宗從杭州歡迎阿育王佛塔舍利供奉在開封皇宮。后梁貞明二年(916年),吳越王錢繆從寧波阿育王寺迎來了這座舍利塔。作為一個信佛忌殺生的新任吳越王錢珠,秉承祖父的教誨,寧愿把版圖歸宋俯首稱臣,也不愿開戰使子民生靈涂炭。錢珠特獻舍利塔表示臣服之誠,以示臣服宋朝,使江南免受戰爭。
端拱二年(989年),宋太宗在開封開寶寺修建八角十一層木塔,供奉吳越王錢珠奉獻的阿育王舍利塔。不幸的是,這座華麗的靈感木塔只存在了56年,宋仁宗慶歷4年(1044年)6月,木塔因雷擊而被燒毀。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下詔重建佛塔藏歸舍利。重建塔為琉璃塔結構,采用傳統木結構形式建造,塔磚如木材,有榫眼、溝槽。這是開封至今仍存在的鐵塔。從元代起,它通常被稱為鐵塔,因為它看起來像鐵色。
杭州吳山開寶仁王講寺,即開封開寶寺。歷史是如此美妙。吳越乞求并北獻給開封佛塔舍利的開寶寺,150年后搬回了吳越都城,現在是臨安。惠照大師來自開封皇家佛寺開寶寺,在紹興五年(1135年),依托吳越時期的石佛懸崖,請高宗在臨安皇城后面的吳山七寶山重建開寶寺。它被稱為開寶仁王寺,仍然是宋朝皇帝的皇家佛寺。《咸淳·臨安志七六卷《寺廟》·開寶仁王寺:開寶仁王寺在七寶山,首先是東京開寶寺,有仁王院僧惠照大師葉陪同南渡。紹興五年奏請權建在七寶山,主要祈禱。”
以開寶之稱,仁王之稱,是對故都開封的一種無奈的懷念和留戀。
吳山是西湖山區唯一一座適合城市的山。城隍閣可俯瞰整個西湖景區。吳山由云居山、紫陽山、七寶山、金地山、糧道山、吳公山等多座小山組成。
自五代吳越國以來,吳山一直是杭州著名的宗教山脈。吳越時期,佛教事務蓬勃發展,杭州最大的懸崖石佛像群在七寶山下雕刻。現在被稱為石佛院雕像,共有三個社區和五個雕像。
石佛院造像分為三個壁龕:中間是西方三圣立像,中間是阿彌陀佛,高6米;左邊是菩薩,高4.41米;右邊是觀音菩薩,殘高3.39米。
西方三圣雕像兩側有兩座石像,左邊是智者大師,高5.24米;右邊是修行大師,高2.62米,他們都坐在圓形的佛龕里。智者大師的雕像保存相對完整,有禪宗印章。智者大師是天臺宗的實際創始人。
在徐映普的《杭州山水寺名勝志》中,他認為這兩個人就像延壽大師和修行大師。手頭的資料有黃公元寫的《錢江梵影》一書。作者認為德韶國師和修行大師。因為錢在臺州做刺史的時候遇到了德韶,后來錢在忠義王的時候成為了吳越國師。德韶被后人稱為智者后裔。
吳越時期,石佛寺的原名不存在于歷史之中。來自汴京的惠照大師選擇在造像處重建開寶仁王寺,因此從那時起就被稱為開寶仁王寺造像。
開寶仁王寺造像又稱仁王講寺造像。天臺宗祖師隋朝天臺智者大師(德韶大師)雕刻在左側,說明寺必與天臺法脈有關,應屬于天臺宗。臨安佛寺主要有禪寺、講寺、律寺三種。禪寺專業參禪,講寺專業講經,律寺專業主持戒、傳戒,稱宗下、教下、律下,鼎足而三。禪寺又稱叢林又稱教寺,以天臺宗、賢首宗為主。禪寺和講寺不學戒,不持戒,不傳戒,只有律寺主學戒,持戒,傳戒。南京句容寶華隆昌寺建于公元502年,是名律寺祖庭。
開寶仁王寺在歷史上多次被摧毀和建造,但最終在清咸豐時期的太平軍事戰爭中被摧毀,只有雕刻在懸崖上的三組石佛被保存下來。在文化大革命中,四舊被紅衛兵學生摧毀,佛頭被砸碎。幸運的是,由于佛像的大量,佛像的主體仍然被保留下來。
江南吳越,奉阿育王舍利塔到開封開寶仁王寺,150后在吳越故鄉重建開寶仁王寺,懷舊。吳山寺的繁榮、滄桑、悲憤都在這個冬天陽光下的佛像上,特別刺眼,觸動人心肺。
山寺高夕未昏,上帝曾此定乾坤。
甌閩散驛緣江島,龕赭收潮入海門。
細雨亂花唐戰道,淡煙疏柳漢營屯。
汴水東流畔何時,君返陳居臣故園。
這是南宋詩人周碧(1194-1255年)。靖康之后,南逃臨安(杭州)想念汴京(開封)故園寫的《吳山仁王寺》,深情而痛苦。從臨安到汴京的悲憤都在這首詩里。現在很少有人知道吳山開寶仁王講寺。在民間和一些資料中,大多被稱為吳山石佛院。
南宋都城臨安,開寶仁王講寺,是皇家御寺第一座。南宋吳自牧寫的《夢梁錄》卷15《城內外寺院》記載:城內寺院,如七寶山開寶仁王寺以下,大小寺院五十有七,依郭尼寺,自妙凈、福全、慈光、地藏寺以下,三十有一;還有兩赤縣大小的梵宮,自景德靈隱寺、三天竺寺、表演福、圓覺、凈慈、光孝、報恩寺以下。……都城內外庵舍,自保寧庵以來,十有三。”
據統計,南宋都城臨安有486座佛寺,第一座寺廟是七寶山開寶仁王寺,其下有北山靈隱寺和南山凈慈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