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清黃楊木雕——民間工匠的智慧
樂清黃楊木雕,漢族民間雕刻藝術,以黃楊木為材料的一種觀賞性的圓雕藝術,主要流行于現在樂清市的柳市鎮泮垟后橫村、翁垟街道、樂成街道一帶,傳播至溫州、永嘉、杭州、上海等地。歷史悠久、風格淳樸的黃楊木雕是以黃楊木做雕刻材料的民間工藝品,它與東陽木雕、青田石雕并稱"浙江三雕"。樂清黃楊木雕2006年6月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最早在元代至正二年的"李鐵拐"像保存于北京故宮博物院。明清時期,黃楊木雕已經形成了獨立的手工藝術風格,并且以其貼近社會的生動造型和刻畫人物形神兼備而受到人們的喜愛。
黃楊木雕是浙江地區的傳統民間雕刻藝術之一,以黃楊木做雕刻材料,利用黃楊木的木質光潔、紋理細膩、色彩莊重的自然形態取材。黃楊木是一種矮小的常綠灌木,生長緩慢。俗話說:"千年難長黃楊木",據《本草綱目》記載:"黃楊性難長,歲僅長一寸,遇閏則反退"。《樂清縣志》也有類似記載。遇到閏年要返退縮短是形容其生長遲緩。黃楊木一般要生長四、五十年才能用于雕刻。這種木材大部分直徑只3~5寸左右,適宜于雕刻小型人物,供案頭欣賞。黃楊木質地堅韌,表面光潔,紋理細膩,硬度適中,色彩黃亮。黃楊木經精雕細刻磨光后能同象牙雕相媲美。特別是隨著年代的久遠,顏色由淺而深,給人以古樸美觀、別具特色。
樂清黃楊木雕刻充分展現了民間工匠的智慧,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呈現出多種不同的風格,如明之木雕刀法圓潤,簡練流暢;清之木雕刀法清澈,光滑圓轉等等。黃楊木雕工藝流程復雜,每道工序的細膩程度及工藝要求都是其他雕刻難以比擬的,亦無法以現代技術加以替代。
時至今日,樂清黃楊木雕的材料來源出現危機,同時專業人員流失嚴重,新人難以為繼,且個體作坊分散,難以產生影響。這些狀況都影響著黃楊木雕技藝的發展,迫切需要有關方面制訂方案對這一特色技藝加以搶救、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