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潮州木雕的文化特點
潮州木雕是中國著名的民間木雕體系之一,與東陽木雕、黃楊木雕及龍眼木雕并譽為“中國四大木雕”,其歷史悠久,始于唐代,盛于明清。它應用廣泛,造型豐富優美,地域特色鮮明,于2006年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潮州木雕的特點
題材
潮州木雕題材豐富,有金碧輝煌、精雕細刻的神龕、宣爐罩;有圖案紋樣優雅、裝飾華麗的屏風;有似與不似、形神兼備的戲曲人物和膾炙人口的故事,有寓意祥瑞的龍鳳、象征高潔堅貞的梅、蘭、竹、菊。這無限豐富的題材,促使木雕大師們去探求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與手法,其創意新穎,技藝高超。它正如張鑒軒宗師所總結“雜雜、勻勻、通通”特色,達到“細而不膩、大而不空、繁而不亂、艷而不俗”相當高的美學境界。
分類
潮州木雕用途分為:建筑裝飾、家具裝飾、神器裝飾、案頭擺設。精巧雅致的潮州木雕被廣泛應用于的祠堂、廟宇、建筑物的門窗、匾額、承柱、藻井;以及家用器物上的屏風、幾桌、床炕、茶櫥、宣爐罩等,而潮州民俗中迎神賽會、祭祀祖先的神龕、神轎、燭臺、掛屏等神器:還有供欣賞陳列的花籃、龍鳳、龍蝦蟹簍、百鷹圖以及大型掛畫等案頭木雕裝飾,在璀璨奪目作品的面前,人們驚嘆傳統之深厚,工藝之精美絕倫,所有都具有實用、藝術和收藏價值。
技法
以堅韌度適中樟木為主材的潮州木雕,雕刻技法有沉(凹)雕、浮(凸)雕、圓(立體)雕、通雕(多層)和鋸通雕(單層)五種,其中通雕吸取了浮雕、圓雕等技法而融會成玲瓏剔透的技法,它的出現,在木雕藝術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在雕刻技法上則依據不同的題材、不同的裝飾,把浮雕、通雕、線刻或單獨或綜合地靈活運用,以表現不同的形式美。每件精品都向人們娓娓講述其雕法的多樣,創作的甘辛,還有鮮有人知的技術細節和個人傳奇。
歷史中的潮州木雕
潮州木雕可追溯至唐代。唐昭宗年間,任職廣州的劉恂在編撰《嶺表異錄》中指出,牙雕、木雕及枹木履在當時已呈現出超高的制作水平。至宋代中期,木雕已運用到寺廟等大型建筑之中。明代期間潮州木雕的精益程度又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雕刻技藝趨于完美。如今存于開元寺的千佛塔,做工精美,造型絕倫。現潮州市博物館館內藏品“仙姬送子”“府樓猴”等圓雕,更給人一種精美絕倫的視覺體驗。建于明朝天啟年間的庵埠文祠,在建筑裝飾部分多采用潮州木雕,橫梁圓雕隔架,木雕造型夸張,很有感染力。
建于明成化元年的潮州府鎮海樓是明代潮州府衙署譙樓,俗稱府樓。欄桿以108只木雕猴子作為裝飾。猴子雕刻比例準確,民間稱之為“府樓猴”。之所以用猴子作為裝飾,原因是州府在古代為百里方圓的侯郡,“猴”諧音“侯”,故用猴子裝飾。府樓猴原有108只,辛亥革命期間革命軍圍攻潮州府署,逼迫清兵投降,潮州知府以府樓為據點頑固抵抗,革命軍火燒府樓,木雕猴子也隨著化為灰燼,所存兩只先被民間盜走當作神像在家供奉而幸存,后收藏于潮州市博物館。
到了清代,潮州木雕已進入全盛時期。門樓藻井、家族宗祠、府城公祠中鑲嵌大量潮州木雕,造型優美,各式各樣的木雕應有盡有。
潮州木雕的雕刻工藝反映了潮汕人心靈手巧的悟性,吃苦耐勞的精神,精打細算的性格和精明強干的作風。這種文化秉性不僅使潮汕手工業得以繁榮發展,而且使潮汕的工藝美術在全國也占有一席之地,潮繡、抽紗、楓溪瓷器等工藝品就享有盛名,潮州木雕則以其典型的潮色潮味而在全國的木雕藝術中獨樹一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