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建筑知識,南北方城市有何不同?
古代建筑,就是歷史上的建筑。中國的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經歷了相當長的時間。那個時代也有許多建筑,但都是利用當時僅有的建筑材料,如土材、木材、磚石等等,運用這樣的材料來做房屋,當然只能產生留到今天的那樣房屋,如民居、皇宮、廟宇、寺院、祠堂……等等。這些建筑得以保護下來,就是中國古代建筑。
在中國古代城市中最主要的是民居。此外,有公共建筑,如城隍廟、關帝廟、泰山廟、孔廟、土地廟以及觀音寺等等;還有鐘樓、鼓樓、戲樓、佛寺、塔、牌坊、皇宮、社稷壇、園林等等。往往一個城市里,除了大的公共建筑、衙門、寺院、廟宇等外,幾乎沒有什么空地了。
居民隨便在小巷子里居住,也就是在零散的地方居住。例如唐代長安城中,居民住在坊里之空余地帶,也就是說在零散地方居住。北京前身元代大都城的居民往往在城中,大街胡同之外還有一些小巷子,如“墻縫”之類。北京城里的一些窮人也居住在城根,砌筑小房子,在破廟,或在空場的附近居住。
從目前北京舊城的情況看,它體現出一種“大街小巷”的規劃方式,這是一種傳統的方法。從這一點便可知道古代城市里的居民住宅住戶的一些狀況。所謂“規劃”,主要是大片輪廓性的規劃,對統治階級宮殿、廟宇、佛寺大的建筑進行規劃,對民宅基本上僅僅劃塊空地,劃定居住范圍而已。
在中國古代城市里除以上情況,那些主要的、重要的位置都由統治階級的房屋所占。至于一般居民住房則不能占據主要的位置,特別是窮人都在城邊與城角建造小型房屋。
中國古代南北方城市有何不同?
中國的城市大小不同,數量很多,分南方北方,區別很大。南方天氣炎熱,北方嚴寒,相差甚為懸殊。北方城市,因為人文純樸,城墻很厚重,做得相當堅固耐久,用軍事防御思想來說叫“固若金湯”。
城市里只有湖、池、水泡,選地在平地上,但是選地都在戰略要地或交通要沖上,也有靠近河邊湖邊的。南方的城市,以水為主,建城時選擇以湖邊河邊地點,然后將大河引入城中,城里有河數條,在河水出城、入城處再建設水門。往往有一條水巷,即有一條河街,有一條胡同,即有一條水巷,例如蘇州水巷就可作為代表。全城之內有一條完整的道路網,因此相應地也出現一個水網。
人們出入城里與城外,都乘船往來內外之間,因而四面交通十分便利。南方城市的色彩十分鮮明,家家戶戶的房屋都用粉白墻,墻面涂飾白灰,潔白、明亮、衛生,因為南方天氣炎熱,用粉白墻,給人一種涼爽之感,同時使各種巷子之內以及院子天井之內明亮。從這些來看,南北方城市是不相同的。
中國古代對一座城市的建設,首先要選地。在選地時要考慮風水學說,如城市的四面要相同,左邊與右邊設有空缺之部位,如左有山,右有水;防止后空,如有一方空缺時,要建造一座塔來彌補。一般來講南低北高,達到前低后高,起碼要平川,前后相同,前端要高,后部要低。
城市后部依山為最佳。否則,后人縣官上任之后,看到城市的選址有問題還要進行補缺,如東北角缺山,后空,在那個地方修一個塔,常建文峰塔。如果縣里幾年中沒人中舉,不出一個人才,那么要在這個縣城的東南角修一座文峰塔。這樣,全城才能出人才,文峰塔就是這樣產生的。所以在全國各縣縣城都有文峰塔,如:河津振風塔就是由此而來。
另外,一個城市附近之山崗,有的是半個山,這樣非常忌諱,要有必須是完整的山,圓潤的山,絕不可有開崩的半山頭。看山時要看是否是山連山,一個接一個,有高有低,如山西天龍山那個樣,猶如天龍下降,起伏而來,這就是“龍”,有氣勢,預示這個城市中可以出現要人,或者是大學問家。
如果選地看風水,一個城市一出南門遠看,有兩種說法:一是,要遠觀一馬平川,一眼望不到邊,這樣氣勢宏偉,如果建都,也是百年或上百年以上,千萬不要南面土地高于城,這樣城址則最好;二是,出南門遠觀有山時要有雙山尖對峙,如有山要選在兩山之間缺口處,中心線正對南城門,這樣出門看雙闕,有缺口,仍然一眼望于門外仍有門,門口相對一望無際;三者,全城要以后部依山,山要空出亦不必太高,這樣有依靠,一定萬年。這在風水學上說“前平后靠”,傍山側水,都是最佳的地勢。
全城選在高臺之上,那就再好也沒有了,中國有許多例子,在這里且先提出兩個:一是新疆吐魯番唐代交河故城,全部建在高臺之上,它是天然形成的高臺;二是陜西省富平縣城,全城方型,建在一個大方臺子上,臺子有六至七米高,四面是很陡的崖,如同城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