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的建筑文化到底有怎樣的特色?
嶺南建筑文化從頗具江南特色到兼具中西方建筑風格,它在歷史中經歷了數次變化,最終形成了自身的風格。如今,鋼筋水泥鑄成了城市千樓一面,時代呼喚嶺南建筑文化重新煥發本土風味。
嶺南的建筑園林有著江南園藝的風格,卻又不同于江南園林水榭亭臺的精致;有著西方歐式風格的影子,卻又不同于教堂的典雅端莊。作為中國人在建筑中最喜歡雕刻的龍鳳,在嶺南的建筑中卻無法尋覓。然而,南方的水果食品以及有別于內地的氣候環境,影響著嶺南獨特的建筑風格。
曾是建筑文化“荒漠”
明代以前,嶺南建筑受貶謫官員帶來的北派建筑的影響,同時基于氣候地理環境作了適當的改良,但未形成獨特的風格,建筑文化幾乎是一片“荒漠”。
嶺南氣候濕熱,人們對穿著和房屋沒有太多講究,只需通風涼快即可。搭個茅棚就可以生活的嶺南,在明代以前并沒有形成太強烈的建筑風格,只能吸收北派建筑的精華。嶺南,自古以來“山高皇帝遠”,觸犯“龍顏”的士大夫和官員常被皇帝貶到嶺南。
那些被貶的官員慢慢將嶺南以北的建筑風格帶到當地,例如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就是其中之一,他在潮州做官時,修建的房子帶有明顯的江南風格。
他們中有些人生性曠達,與世無爭,而另外一部分人就算有遠大抱負,也要裝作無所謂,不能過于顯山露水,讓皇帝察覺出來。所以,在嶺南的建筑中,看不到象征權力與威嚴的龍鳳麒麟。但是,雕刻裝飾的東西還是不能缺少的,嶺南有些建筑用古代的一種神獸———貔貅來代替龍鳳,大多數替代品則是水果一類缺乏權力意味的食物。“這么做的原因主要有兩點,其一是讓皇帝覺得這是一堆愛吃的人,不會產生覬覦權力的非分之想;其二也由于嶺南物產豐富,有條件研究吃食。”羅思敏如是解釋。
從南宋開始,由于種種原因,江南以及北方建筑文化慢慢傳到嶺南一帶,彼時尚未形成自身風格的嶺南建筑幾乎全盤接受。遺留至今的明清時代的書院,也帶有強烈的江南風格。
“那時候,嶺南沒有自己的建筑文化,對于外來的東西只有接受和模仿。雖然也有一些獨特風格的舊建筑,但是無法形成自己的風格。明代以前,嶺南的建筑文化幾乎是沙漠。”羅思敏說。
明末清初的“小江南”
明代盛極一時的江南文化也影響到嶺南的建筑風格。明末清初,善于學習的嶺南人,在江南建筑風格的基礎之上,融入了更多本土的元素。
江南文化在明朝盛極一時,蘇杭的建筑風格慢慢影響全國。早在南宋時,江南建筑風格就傳入嶺南,在明朝時達到了頂峰,慢慢融入到嶺南建筑之中。
一個更有利于建筑文化傳播的條件出現了。據史料記載,明清時期城市建設如火如荼地進行。各州縣相繼興建或擴建磚城,興建宏偉壯觀的城市景觀建筑,諸如廣州的鎮海樓、嶺南第一樓,潮州的廣濟門城樓,瓊州的鐘樓等。城市防洪、排水系統進一步完善。各類宗教建筑、壇廟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個時期,以粵中、粵西花塔類的樓閣式磚塔、粵東的磚石混構塔、珠江三角洲的文塔為主,構成了嶺南古塔的特有風格。江南的建筑風格流傳到嶺南,廣東一帶也出現了一批具有江南風格的建筑物。
在江南建筑風格的基礎上,嶺南人根據本地的地理和氣候環境作了一些改良。例如,江南園林必須有柳樹,而柳樹在嶺南難以成活,雞蛋花和芭蕉便成了嶺南園林的核心植物。江南的園林到了嶺南,面積變小了,大水池變成小水池,深水池變成了淺水的濕地。
嶺南園林以珠江三角洲和韓江三角洲的園林最出色。其著名者,前者有廣州的海山仙館以及清代粵中四大名園(順德清暉園、番禺余蔭山房、佛山梁國、東莞可園);后者有潮陽西園、澄海西塘等。此外,以亭臺樓閣廊榭為點綴的山水園林也興盛于此時。書院、學宮、宗祠、會館、府邸等大型建筑組群在各地陸續興建。集各地建筑裝飾工藝之大成、充分展示嶺南建筑艷麗多姿之地方色彩的,以廣州陳家祠為杰出代表。
嶺南植被豐富,園林植物也有很強的嶺南特色。而且嶺南的氣候更適合植被生長,茂盛的植物讓嶺南園林不像蘇杭一樣,必須有所限制,并經常修剪。另外,嶺南氣候濕熱,建筑相對于江南更加開敞,通風也更好。
這時的嶺南建筑主要還是以模仿為主,依然沒有形成很強的特點。但是,它加入了本土化元素,建筑顯得更加休閑,而且相對人工痕跡較重的江南園林而言,與自然結合得更多。建筑的不同風格,也表現出嶺南人的心態:與世無爭和融入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