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百科】中國古建筑的屋頂藝術
中國古代建筑的屋頂被稱為中國建筑之冠冕,它是我國傳統建筑造型中非常重要的構成部分。它不僅為中國古建筑增加了不少神韻,而且對建筑物的風格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古代建筑從整體上看,屋頂的造型最具特色。屋頂一般呈曲線,由不同形式的梁架結構組成。重要的建筑都以斗拱挑出檐口,在屋檐轉角處形成翼角起翹。
屋頂一般可分為:廡殿、歇山、攢尖、硬山、懸山等五種,其中廡殿頂、歇山頂、攢尖頂又分為單檐(一個屋檐)和重檐(兩個或兩個以上屋檐)兩種;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可衍生出卷棚頂;個別建筑也有采用疊頂、盔頂、十字脊歇山頂及拱頂的。不同的屋頂相互組合、穿插,又會形成不同的屋頂形式。
中國古建中的屋頂最初的功能是為了快速排泄屋頂的積水,后來逐步發展成等級的象征。在封建社會中,古建筑屋頂的等級可依次分為:重檐廡殿頂>重檐歇山頂>重檐攢尖頂>單檐廡殿頂>單檐歇山頂>單檐攢尖頂>懸山頂>硬山頂>盝(錄)頂。
廡殿頂
廡殿頂出現的最早,大約于先秦時期。廡殿頂四面斜坡,有一條正脊和四條斜脊,前后兩坡相交處是正脊,左右兩坡有四條垂脊,分別交于正脊的一端。廡殿頂分為單檐和重檐兩種,重檐廡殿頂,是在廡殿頂之下,又有短檐,四角各有一條短垂脊,共九脊。
廡殿頂格調恢宏,用于高級建筑中軸線上的主要殿堂和門屋。重檐廡殿頂是所有殿頂中最高等級的屋頂樣式,佛殿、皇宮的主殿等重要的建筑是采用重檐廡殿頂,現存的古建筑物中,如太和殿和曲阜孔廟大成殿。
太和殿--重檐廡殿頂
歇山頂
歇山式屋頂最早見于漢闕石刻,早期的歇山頂較小,直到清明時期的官式做法中才有了大歇山。歇山頂,宋朝稱九脊殿、曹殿或廈兩頭造,清朝改今稱,又名九脊頂,歇山頂的等級僅次于廡殿頂。
它由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和四條戧脊組成,正脊的前后兩坡是整坡,左右兩坡是半坡。把廡殿式屋頂兩側側面的上半部直立起來,形成一個懸山式的墻面。歇山頂常用于配殿等次要建筑和住宅園林中,也有單檐、重檐的形式?,F存的古建筑中如天安門、太和門、保和殿、乾清宮等均為此種形式。
太和門--重檐歇山頂
雍和宮--單檐歇山頂
攢尖頂
攢尖式屋頂沒有正脊,只有垂脊,一般應用于面積不大的樓、閣、亭、塔等,平面多為正多邊形及圓形,頂部有寶頂。垂脊的多少根據實際建筑需要而定,分三角攢尖頂、四角攢尖頂、六角攢尖頂、八角攢尖頂。此外,還有圓角攢尖頂,也就是無垂脊。
攢尖頂有單檐、重檐之分,是園林建筑中亭、閣最普遍的屋頂形式。在殿堂等較重要的建筑或等級較高的建筑中,極少使用攢尖頂,但故宮的中和殿、交泰殿和天壇內的祈年殿等卻使用的是攢尖頂。
祈年殿--重檐攢尖頂
硬山頂
硬山式屋頂是于明、清時期及后,被廣泛應用于我國南北方的住宅建筑中。硬山式屋頂是一種等級比較低的屋頂形式,根據清朝規定,六品以下官吏及平民住宅的正堂只能用懸山頂或硬山頂。所以,在皇家建筑和一些大型的寺廟建筑中,幾乎沒有硬山式屋頂。
硬山頂是中國傳統建筑雙坡屋頂形式之一,有一條正脊和四條垂脊。屋面以中間橫向正脊為界,房屋的兩側山墻同屋面齊平或略高出屋面。高出的山墻稱風火山墻,其主要作用是防止火災發生時,火勢順房蔓延,從外形看也頗具風格。
懸山頂
懸山頂是是我國一般建筑(如民居)中最常用的一種形式,其特點是屋檐懸伸在山墻以外,屋面上有一條正脊和四條斜脊,又稱挑山或出山。這部分伸出山墻之外的屋頂是由下面伸出的桁(檁)挑于山墻之外。從外觀上來看,這可以說是懸山式屋頂與硬山式屋頂最大的不同點。
卷棚頂
卷棚式屋頂又稱元寶脊,屋面雙坡相交處無明顯正脊,而是做成弧形曲面。多用于園林建筑中,如頤和園中的諧趣園,屋頂的形式全部為卷棚頂。在宮殿建筑中,太監、傭人等居住的邊房,多為此頂。硬山式、懸山式和歇山式都可以做成卷棚頂。卷棚式屋頂形象非常優美、線條柔順,特別是單檐卷棚懸山式屋頂,在園林建筑中,增添了一份優雅韻味。
穹窿頂
穹窿頂又稱圓頂,一般從外觀來看屋頂為球形或多邊形。室內頂部呈半圓形,蒙古族的蒙古包等圓頂的民居,可以歸為穹窿頂建筑一類。
圓劵頂
圓劵頂又稱“拱頂”。是一種用磚或土坯砌筑的半圓形的拱頂房屋,或是兩間,或是三間,或是數間相連,在我國山西一帶出現。外形圓潤優美而又給人完整與統一的感覺。
中國的屋頂藝術流傳幾千年,那富有彈性的屋檐曲線,那微微起翹的翼角飛檐,都帶來了強烈的視覺效果和藝術感染力。建筑是凝固的藝術,是一種文化的傳承,見證著歷史的滄桑。
屋頂早已不再是單純的遮風擋雨,人們通過屋脊、吻獸等實物意象的表達,賦予了它越來越多的內涵。建筑訴說著屬于這片土地的驕傲,屋頂在歷史的長河中,綻放出別樣的光彩。
下面跟著小編一起來了解下,幾種常用的屋頂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