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陽民居-700多年歷史的官橋村
在路西陳氏遷居的官橋村,已有700多年的歷史。
據說元初路西陳二十世孫陳傳道,發現蓮花心山峰可以作為太祖山建在后溪口,橫跨村南,層疊疊,分別形成少祖山和父母山。然后將兩座山分為東北和西北。左邊像青龍一樣蜿蜒,右邊的白虎跳了起來,成為村莊的左輔右碧,守護著村莊。與此同時,羅溪的水慢慢地從兩峰之間流出,環繞著整個村莊。在村的西北角,形成了一個村莊的出水口。這確實是風水中“包圍”和“藏風得水”的理想環境。因此,陳傳道開始在這里建造大元堂屋,成為官橋村的發祥地。
2013年,官橋村被批準為浙江省歷史文化村保護利用一般村。2018年1月12日,成功入選浙江省歷史文化保護利用重點村。2018年10月26日,被評為浙江省AAA級旅游景點。
懿德堂
懿德傳世
在不到一百年的時間里,官橋就成了一個大村莊。明永樂年間,二十四世孫、妻子李氏帶領兒子陳初、陳芳、陳中夫等人恢復陳氏義莊,發展生產,家境逐漸富裕。民族人民稱贊陳銀的妻子李“有婦德”明宏治五年(1492)。陳銀的孫子陳潭和陳球建造了易德堂,以紀念他們祖母李的“專貞靜懿”節操。意思是美德的“意思是美德”?大雅?烝民》:“天生就有人,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易德。“意思是上帝養活參加祭祀的人,有萬物有法則。人們堅持常規,喜歡這種美德。
民國遺跡(窗聯)
易德堂位于村中部,西北朝東南。由前廳、后廳及兩側廂房組成,現只有院墻及前廳三間,通面寬13.92米,總深19.82米,占地275.89平方米。前廳為硬山頂三開間單檐敞廳,九架前后雙步走廊框架,明間吊梁式五梁,二次穿斗分心,前后五柱,檐柱無牛腿,動物花草紋雀替代,鼓形泡釘柱基礎,三合土地面已改為水泥地面。清中期重修后,2006年完成了易德堂建成后最大規模的一次維修。
心學育人
宋代理學的出現標志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明代王守仁倡導“心理學”,中國主導文化出現了新的轉變。
官橋陳二十八世孫(1510-1585,字守仁,號安山),師從東陽市西心著名學者杜偉熙,捐出家產,修建20多所義塾,成立明德書院。他的長子陳茂昌(1537-1615)勤奮“好學,樂善親賢,創院講道,一志敬承”'日新'”。“日新”取意“德唯日新”,意思是君子追求高尚道德,每天都有新的體驗和進步。為了達到“德維日新”的目的,當時在日新堂前展出了一塊石碑,上面刻著明代著名的理學儒家和陳三十世孫陳正道寫的大廳規則。每年冬至祭祖前,六七歲的孩子都會背誦。能熟練讀出堂規的孩子,就能占據一席之地,享受宗族宴席。每年元旦,年輕人都要背誦,對能背誦的年輕人給予物質獎勵。清嘉慶十八年(1813)日新堂不幸燒毀,嘉慶二年(1816)重建。民國年(1922)因長期未修復而倒塌,民國20年(1931)再次重建。1999年,修檐翻漏,刷壁粉墻,換柱釘匾,基本恢復歷史風貌。
日新堂
日新堂由五間門樓、三間正廳、七間左右廂房組成,四合院平面布置,寬31.42米,總深24.72米,占地776.7平方米。原來的后廳庭院,現在已不存在了。門樓五間,單檐硬山頂,明間和次間開放作為通道,明間設抬梁,尖間為穿斗式二層建筑。正廳為三個開放式大廳,單檐硬山頂,九個前后雙步走廊框架,五個梁設置在明間,二次穿斗分心,前后五天新大廳柱,材料較大,屋檐柱設置獅子角色牛腿。兩側廂房為單檐硬山穿斗式兩層樓房。三合土地面已改為水泥地面。前廳做工精細,木雕精美,2003年8月22日宣布為東陽市文物保護點。
三兒子陳茂榮后代建造的大廳叫永和堂,建于清中期,位于日新堂東側,朝北朝南。原來由前廳、后廳和兩側廂房組成,現在只有前廳。單檐硬山頂有三個開放式大廳,寬13.42米,總深9.2米,占地123.46平方米。明間有五個梁,前后有九個雙步走廊框架,二次斗分心。前后有五柱,檐柱有獅鹿牛腿,鼓柱基礎,三合土地。永和堂木雕裝飾工藝為清中期風格,材料厚,形狀高,工藝精湛,木雕精美,時代風格明顯,日新堂同時宣布為東陽文物保護點。
美德傳家
官橋人喜歡用“德”字來命名房子。比如老街東面有最大的種德堂,老街中間有“聚德堂”。還有東頭務滋堂和西頭養萱堂,含蓄地傳播著“德”。
種德堂又稱重閣屋,當地人習慣稱之為“財主屋”。陳三十四世孫陳廷彩建于嘉慶十一年(1806)。清咸豐十一年(1861)太平軍占領東陽,燒毀了大量房屋,包括種德堂在內的官橋村大片房屋也被燒毀。同治兩年(1863)太平軍撤離東陽,下宅陳人倫計劃重建種德堂。同治九年(1870)建成七間正房和三間左右廂房后,光緒三十三年(1907)在正房左右兩側建造了六間重箱閣房。東北朝西南的種德堂建筑,寬48.96米,總深20米,占地979.2平方米。正屋為重檐硬山頂二層樓,明間樓下開放公用,檐柱為獅鹿牛腿,兩側廂房為單硬山頂二層樓。檐柱設花鳥牛腿,木雕門窗。兩側重廂房為二層單檐硬山頂樓,檐柱設獅鶴牛腿。鼓柱基礎、三合土地面、鵝卵石天井。
生產生活痕跡
主屋和廂房共25間,走廊相連,靠近酒缸屋等附屬建筑。下雨天不用走濕路,鄰居都是家人,方便交流。2014年,著名電視劇《雞毛飛上天空》在這里定點拍攝。
聚德堂位于官橋老街中部。陳世濤建于清朝同治八年(1869年),位于西北朝東南。三合院由七間主屋和三間左右廂房組成,寬27.52米,總深19.72米,占地542.69平方米。正屋為重檐硬山頂穿斗式二層樓,明間樓下開放,檐柱設獅鹿牛腿。廂房為單檐硬山頂二層樓,檐柱有鶴和獅子牛腿。鼓柱基礎,三合土地面。聚德堂是方巖香客最受歡迎的留宿客棧。院墻損壞一段,2017年修復,歷史風貌基本恢復。
官橋下的街道上還有一座“王子堂”。羅塘新房陳美欣建于民國十一年(1922年),朝南。三合院由七間主屋和三間左右廂房組成,寬25米,總深20米,占地500平方米。正屋和廂房均為單檐硬山頂穿斗式二層樓。正屋明間樓下開放,供民族公共使用,檐柱設人物,動物牛腿。廂房里有鶴形牛腿。鼓柱基礎,三合土地面。傳說陳美若年輕時家境富裕。因為父親貪吃鴉片,家庭道路中落,她不得不承擔起家庭的負擔。她逐漸發展成為一家釀酒廠,從租用普通田地到挑選和販賣大米、豆腐和葡萄酒。她在各個方面都很有名,突出了“樹德務滋”的經營理念。
古人認為萱草可以消除憂愁,所以經常用萱草代替母親。官橋“養萱堂”是教育人尊重上輩,孝敬父母。位于村南,建于明代成化十五年(1479),位于西北朝東南,由前廳、后廳及兩側廂房組成,現只有三個后廳,通面寬14.12米,總深1.76米,占地166平方米,硬山頂重檐穿斗式二層樓,檐柱斜撐式牛腿。鼓柱基礎,三合土地面。
形制多樣
生活豐富多彩,帶來了豐富多彩的建筑造型。官橋人創造了各種各樣的房屋形式,平面布局,有三個寬,七個寬,更多的是13個頭和24個頭;木結構房屋,大多是二層,也有三層;現代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
七頭位于村南,陳世黃(字國瑞,號桐楷,榜名錫林)建于清朝同治十三年(1874),坐東北朝西南,由正屋五間兩弄,左右廂房各一間組成三合院,通面寬22.32米,總深12.12米,占地270.52平方米,均為單檐硬山頂穿斗式二層樓,正屋明間樓下開放,檐柱設獅鹿牛腿,二樓設“納”字紋美人靠,鼓形柱基,三合土地面。
八頭位于村中部,陳世盛(字國香,名桂攀)建于清同治八年(1869),西北朝東南,由三間正房和五間廂房組成。村民們習慣稱之為“直角彎”。寬19.92米,總深19.82米,占地394.8平方米,均為二層硬山頂樓,正屋重檐,檐柱設獅鹿牛腿,木雕門窗改為玻璃門窗。廂房單檐、檐柱設鎖殼形牛腿、門窗完整、裝飾幾何圖案、“納”字紋等。鼓柱基礎,三合土地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明德鄉政府和襄陽公社辦公樓建成了八間頭民居。“文化大革命”期間,部分木雕部件被破壞,后來修復時對建筑木構件涂上紅漆,對原貌有一定影響。現用作官橋村老年協會活動中心。
下尚廂13個房間位于村中部,建于清乾隆末期(1778年左右)。它朝南,由七個房間和三個房間組成,面積28.12米,總深度20.67米,占地581.24平方米。正屋為重檐穿斗式二層樓,明間樓下開放公用,檐柱設獅子,鳳凰牛腿。左右廂房為單檐兩層樓,檐柱施S形牛腿,方格窗基本完整。院墻上畫著精美的壁畫。鼓柱基礎,三合土地面。
三層樓民居
三層樓位于村南羅塘附近。陳天星建于1948年,20世紀40年代初在上海創辦木雕家具廠。它位于東北向西南。它由五間主房子和兩間左右廂房組成。面積18.52米,總深度16.17米,占地299.47平方米。正屋為重檐穿斗式三層建筑,左右廂房為單檐穿斗式二層建筑,檐柱無牛腿,無木雕裝飾。鼓柱基礎,三合土地面。從上海帶回來的特制鋼制成的窗欞新穎獨特,院子圍墻上的壁畫優雅清晰,體現了20世紀40年代中西結合的建筑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