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南京江寧孫家祠堂古建筑急需保護
同國家對保護歷史文物古跡一貫很重視,最近南京市委書記楊衛澤也強調要保護南京的歷史文物古跡。南京是歷史文化名城,雖然歷史文物古跡眾多,但孫家祠堂具有唯一性和代表性。《金陵晚報》、《揚子晚報》、《現代快報》等報紙曾多次報道過。該祠堂位于江寧區科學園大學城內,總建筑面積為1023平方米,共有三進,分別是門樓、正殿和享堂,可以說是南京地區唯一保存最為完整的明清古祠堂。該祠堂的原主人為明清兩代的重要官員,祠堂東西兩側各有一座牌坊。東側牌坊保存比較完整,牌匾和坊額上刻著“圣旨”、“節孝坊”,表明這是一座皇帝批準敕建的節孝牌坊,牌坊的坊梁上刻有“旌表故儒孫根乾妻王氏之坊”。西側牌坊只剩下石質“骨架”,坊梁上刻寫著“旌表贈朝議大夫孫大中妻恭人張氏節孝”。另有對聯:“教子成名無違夫子、事姑盡孝問我諸姑”。“朝議大夫”為高級文職四品官,不然皇帝也不會親自題匾。
江寧區文化局很重視孫家祠堂,曾一度表示將出面修祠堂,并于2005年初,向南京市文物局申報“淳化下王墅村孫家祠堂”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同年2月20日,南京市文物局即將該祠堂列入第三批南京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并向市政府上報了推薦材料。該推薦材料稱:“我局組織有關專家對王墅孫家祠堂進行了現場考察、論證,一致認為其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為使該處歷史文化遺存得到更好的保護,我局決定推薦王墅孫家祠堂為第三批南京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現將有關材料報上,請審核。”遺憾的是一直未獲批準,使得該祠堂不斷遭受自然和人為破壞,圣旨匾額、石獅子等重要文物或被偷走,或被移走。
該祠堂現孤立于荒地之上,無人管理,更談不上保護,還有可能被“平場”。該祠堂的孫氏后人及南京13萬多孫姓市民心痛不已、心急如焚,急切盼望能得到有關部門關心和重視,批準我們孫氏宗親籌資進行保護性修復,或改建成民俗館,對外開放。這樣,即可便于海內外孫氏宗親尋根問祖,又可保護文物,還可創造社會價值。
今天小編要帶大家看的,是即將消逝的下王墅村孫家祠堂。先來看看這些老照片,我再帶你們去感受一下那是多么漂亮的一處古建筑群。
舊日光景
△牛兒哞哞哞~
△很多年前的你,和你的倒影
△樹枝掩映,碧波平平
△恬靜而淡雅,端莊而嫻熟
祠堂建筑,作為中國保存最多的一種古建筑群體,祠堂留給后人許多珍貴的歷史、文化信息,直接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血緣倫理、宗族觀念、祖先崇拜、神靈崇拜、倫理道德、典章制度、堪輿風水、建筑藝術等方面的內涵,以及歷代以來,人們在社會生活、審美情趣方面的許多特點與個性,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廣博浩瀚的古代文明最精華的部分之一。
站在南京江寧區龍眠大道和芝蘭路路口往西北望去,幾百米外的一片灌木叢中,隱約有幾處灰色的斷墻和屋頂,就是現如今的孫家祠堂了。孫家祠堂共有三進,分別是門樓、正殿和享堂。類似格局的明清古祠堂,整個江蘇都不多見。
定格時間
△孫家祠堂的文保牌
祠堂以徽派風格為主,大門朝著正南,入口和前廳主體尚存,兩側各有一座牌坊,其中東側的牌坊保存比較完整。
△初夏時候的孫家祠堂
△門口的磚雕和斗拱
△看到黑板了嗎,這兒曾經是村里的學校喔
至今村民中還流傳著一個傳說:當年修建祠堂的人外號叫“孫百萬”,鄰村也有一個富翁外號叫“夏無數”,兩人斗富,孫百萬就修建了這個祠堂,以顯富有。
△無論傳說真實與否,都是舊時光
△這個叫做旗蹲
東面的牌坊高近10米,坊額上刻著“節孝坊”。這是一座敕建的節孝牌坊,上方原先還有一塊牌匾,寫著“圣旨”二字,是乾隆皇帝所賜。
△東面牌坊局部
△東面牌坊上的八字照壁
△這是西面牌坊
據說解放前,祠堂的閣樓里還保存了一大箱家譜和清朝歷代的官袍官翎。當年,陳毅在茅山打游擊時,孫氏族人用扁擔挑著錢財、糧食送給新四軍,隊伍排了10多里長。現在在看這篇文章的有沒有孫氏族人,我們做朋友好不好?
△西北面的配套建筑
2003年,江寧拆遷建大學城時,下王墅村也被拆遷,但村里的孫家祠堂在文博單位的呼吁下得以保留。如今,這處祠堂由于無人看守,大部分建筑倒塌,幾成廢墟。
△倒塌的梁柱殘構
近幾年來,經常有人鉆進去,有的是文物販子,專偷值錢的磚雕、石雕和構件,到處挖,到處撬,有的則是拆墻,偷那些大木頭,導致祠堂越來越破敗,小編看著真的覺得很遺憾。
作為一個人,一生中總會有無數次的自問,然而卻難以找到答案。這時,祠堂就成了回答這個問題的主要載體,這份載體是普通人自己的歷史,它不僅存在濃厚的血脈,更是眾多人對記憶、文化、傳統的傳承。小編希望這暗藏的風景,能被看到的每一個人關注,讓即將消逝變成存在著的安全,變成它所需要的愛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