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窯洞式民居有哪些民俗文化?
三門峽市陜州區有著悠久的歷史,在這古老而又神奇的窯洞式民居分布區域內,散布著許多文化遺址,著名的有廟底溝文化遺址、三里橋文化遺址等,這些都充分反映了,在這塊土地上曾經孕育了燦爛的古代文明。
地坑院、靠崖院這種窯洞式民居,蘊藏著深厚的文化積淀和豐實的文化內涵,反映了一定社會歷史階段,人們的宗教信仰、社會狀況、經濟發展水平等,記錄了更多的社會歷史發展軌跡和信息。
黃土地上的風土民俗中,把建造地坑窯院、靠崖窯院稱為“方院子”,是一種關系到家庭興衰、子孫繁衍的大事。因此,動土之前要請懂得陰陽八卦的風水先生相宅,造地形、定座向、量大小,下線定樁、擇吉日破土。
凡宅后有山梁大塬者,謂之“靠山厚”,俗語稱“背靠金山面朝南,祖祖輩輩出大官(吃不完)”;宅后臨溝無依無托者,謂之“背山空”,俗語稱“背無依靠,財神不到(瞧)”,多忌諱。
破土之日,行奠基禮,燃放鞭炮,宅主焚香叩拜土地神(爺),迎吉神,此俗源于遠古人類對土地的崇拜。
隨之在基址中央和四角各挖三锨,謂之“破土”,破土之后,即可動土(工),現有“破土動工”之說。
地坑院的建造過程共分為四個步驟,可以簡單通俗地概括為“向下挖坑、四壁鑿洞、穿靴戴帽、美化裝飾”。營造技藝既與傳統的陰陽八卦方位密切結合,又和宅主的命相息息相關,反映了古人卓越的智慧。
地坑院在建造過程中,受陰陽八卦的影響很深,在動土前,必須要根據宅基地的地勢和面積,按照陰陽八卦的方位決定院落的形式,依據正南、正北、正東、正西的方位朝向和主窯洞所處的方位,地坑院分別被稱為東震宅、西兌宅、南離宅和北坎宅。
其中,東震宅被認為是最好的朝向,在陜州區張村鎮廟上村,不少地坑院選擇的就是這種朝向。在考慮陰陽八卦的同時,還要考慮宅子和宅主的命相是否相生。
建造地坑窯院有“三要”,就是主窯、門洞窯、灶火窯的位置很重要,講究陰陽平衡、吉利。
造窯孔數也多有講究,有明五暗六、含八封九之說。九為大,所以九孔窯院落最多。窯院建成有個熱鬧隆重的儀式——合龍口。窯洞挖好之時,匠人在中間一孔窯的頂上留下僅容一磚或一石的空穴,用系了紅布或五彩線的磚或石砌齊,然后放爆竹,設宴請客,共祝主人平安吉祥。
遷入新窯院時,親朋好友還會備禮祝賀,喝喜酒,為其“暖窯”,有的稱之為“踩院子"。
地坑窯院的構造十分巧妙,頗具匠心,窯洞與大地相通,臥于大地之中,隨大地脈膊跳動,從上往下看,整個窯院為方形,站在院中間看天空,天似穹窿,是天地之合的縮影,體現出方圓之美,是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反映,是人與大自然和睦相處、共生的典范。
地坑院種樹,講究“前不栽桑,后不栽柳,當院不栽鬼拍手(楊樹)”。因“桑”與“喪”同音,柳為喪葬用木,楊樹樹葉被風吹出的聲音恐怖,均視為不吉。
“前梨樹,后榆樹,當院栽棵石榴樹”。因“梨”與“利”同音,榆樹稱為金錢樹,石榴多籽(子),均取“吉祥”之意。
門洞旁栽一棵大槐樹,謂之“千年松柏,萬年古槐”,寓意“幸福、長久、安康”。
窯洞倚窯口盤炕為“通灶炕”,有的窯盤前后雙炕,前炕睡孩子,后炕(在窯底)睡老人。冬季燒火做飯、飯熟炕熱。盤炕建造時間擇日帶“七”,尺寸長短也帶“七”。如長六尺七寸,寬四尺七寸。“七”與“妻”同音,取意“與妻同炕,偕老百年”。
窯洞窗戶上貼窗花(也叫剪紙)是傳統民俗。多出于婦女之手,舊時姑娘們長到12歲左右,除勞動、做針線活外,還要學剪紙。
窗花的制作很精細,分為“畫、剪、薰、染、貼”五個步驟。
1.畫。是先畫出樣子,畫出熟悉或所想象的事物。
2.剪。講刀工,把畫好的植物或動物用剪刀裁下來,越細微越好。
3.薰。是一種科學的翻版方法,把剪好的花樣貼在一疊窗紙上,放到油燈上薰過,再把圖樣取下來,便露出白花黑底來。這樣可省去描摹的工序。
4.染。在沒有多色彩紙的從前,主要靠染著色。把剪好的花樣涂上各種顏色,使線條分明好看。
5.貼。拿做好的窗花貼在窗紙上,即告完工。
窗花剪紙分季節性和非季節性兩種。農家每當春節之際,剪貼窗花形成高潮,幾乎家家戶戶不例外。其次是結婚或辦喜事,不僅窗上貼剪紙,而且窯洞周壁都貼,以美化居室增添喜慶氣氛。
由于舊時婦女生活圈子局限于室內的家務瑣事,其剪紙內容多為花、草、蟲、鳥、禽、獸之類,反映人的也多是胖娃娃。另外,吉祥如意類、富貴長久類、辟邪震妖類的剪紙反映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