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闕樓-封建禮制高標準建筑
闕出現在西周,廣泛應用于漢代。它是一種引導性的標志性建筑,主要位于城市、宮殿、祠堂和房屋的前方,稱為門闕。此外,在墓地入口處的神道兩側也可以設置一個洞穴,稱為墓穴。
因為你可以在樓上看,所以也叫觀?!め寣m郭普注:孫炎說:‘宮門雙闕,舊章懸崖,使民觀之觀,因為所謂之觀。又因在闕上掛法典而被稱為象魏?!ぬ旃佟ぬ祝赫轮?,始和,布治于邦國都鄙,是懸治象法于象魏,使萬民觀治象,劫日而斂。
應天門是隋唐兩京考古發掘的第一座。應天門是隋唐洛陽城正南門。它是一個巨大的凹形建筑群,集門樓、多樓、東西闕樓及其廊道于一體。
應天門建于隋大業元年(605年),原名天門,神龍元年(705年)避武后改為天門,后為避唐中宗應天皇帝改名為神龍門。之后,應天門被重新命名。
五代、北宋相繼使用,是朝廷舉行登基、改元、大赦、宴會、接待萬國來使等外朝儀式的重要場所。唐高宗俘虜百濟國王、武則天皇帝、唐玄宗接待日本第八次派遣唐使等儀式都在應天門舉行,功能類似于北京故宮的午門。
闕樓是城門前兩側的望樓,分為單闕、二出闕、三出闕。三出闕等級最高,一般在母闕外延(或后方)附有兩出子闕,規模依次縮小。三出闕系統中最高等級的三出闕一般站在皇帝居住的宮廷大門前,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標志性建筑。天門雙向三出闕是古代城門建制的最高等級,在中國都城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漢代闕被廣泛使用,不僅是天子、諸侯,也是朝廷,而三出闕只能站在皇帝的宮殿和陵墓前。漢代霍光墓因三出闕超越禮制而成為謀反的證據。
魏晉南北朝時期,北魏洛陽城宮正門長關門有三出闕。在此期間,除了延續漢代的闕制外,以北魏長關門三出闕為代表,該建筑繼承了西漢都城宣平門的闕制,但又發生了變化。雙闕與城門連接,形成了完整獨特的凹形三出闕城門建筑形狀。這種形狀逐漸影響了唐宋的門闕制度。
魏晉南北朝思想文化融合后,隋唐社會形成統一局面,制度發生了新的變化。漢魏時期流行的城市、宅基地、墓基地和寺廟數量逐漸減少,宮城建立的宮殿數量也顯著減少,一般只設在宮城南門外。
隨著中國古代闕的發展,元明清三代進入衰退期。傳統意義上的闕已經消失,只有宮殿的前門仍在使用,但形狀發生了重大變化,完全退出了其他建筑群的標志地位。明清故宮的午門就是這一時期的代表。
午門的平面呈凹形,沿襲了北魏洛陽長關門和唐代洛陽應天門的形狀基礎,從漢代洛陽宮的門闕演變而來。如今,隋唐洛陽城應天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已經完成,宏偉的建筑讓我們夢想回到隋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