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東西塔-中國石塔之王
必須去泉州開元寺!
到開元寺一定要看東西塔!
——這是中國最古老、最高、最精致的古石塔!被稱為石塔之王!
開元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歷城區西街。它是中國東南沿海地區重要的文物和歷史遺跡,也是福建省最大的佛教寺廟。該寺成立于唐初(686年)。
泉州開元寺石塔是中國古代石材建筑的瑰寶。從石塔的建筑規模、形狀和技術來看,可以說是精致的。它不僅是中世紀泉州海外交通繁榮時期前所未有的社會繁榮的象征,也是泉州歷史文化名城的獨特象征。
開元寺東西兩側各有一座塔,與大雄寶殿形成品字形布局,兩座塔為仿木八角形五層樓閣石塔。泉州東西塔是鎮國塔和仁壽塔的合成,是中國最高、最大的石塔。
東塔鎮國塔建于唐咸通六年(865年),由建設者文成禪師建成五層木塔。經過幾次破壞和重建,易木為磚。南宋寶慶三年(1227年)改為七級磚塔。今天的石塔是南宋嘉熙兩年(1238年)重建至淳佑十年(1250年),高48.24米。
東塔是花崗石仿木八角形的尖頂樓閣式建筑。塔是框架結構。中間的塔心柱直貫各層,是全塔的支撐。每層塔心柱的八個角落都有石梁,連接在2米厚的塔壁和倚柱上。頂柱的護斗從華拱層層中取出,以縮小石梁的跨度。石梁與梁托如同斧鑿,榫眼接合,使塔心與塔壁的應力連結相依形成一體,大大加強了塔身的牢固性。塔壁采用加工雕刻的花崗巖,縱橫交錯疊砌,計算準確,施工細致。
東塔(鎮國塔):塔蓋上有鐵香爐和銅寶蓋,塔頂的八角形檐角鏈與塔剎掛鉤,塔剎頂部安裝沃金葫蘆。塔體分為外壁、外走廊、內回廊、塔心柱等部分。塔的中心是石頭八角形塔的中心柱,外面是走廊,塔的中心與橫梁、斗拱和塔的外墻相連;外墻前面有四扇門,側面有四個利基,利基位置逐層交換,以減輕上層壓力;門兩側有高2米、寬1米的武士、天王、金剛、羅漢、天神、佛教弟子等浮雕,利基兩側有不同的服裝、姿勢、武器、表情、獨特的個性、逼真的形式,五層共80尊。環塔有檐廊,廊外有平座扶欄。環塔有檐廊,廊外有平扶欄。塔基上有須彌座,直徑18.5米,周長60米,高1.50米。腰部有40幅輝綠巖浮雕佛像,雕刻精美。全塔高48.27米(底層高7.37米,二層7.19米,三層6.73米,四層6.22米,五層8.05米,塔剎11.18米,底座直徑1.50米),大柱40,大梁40,大斗192,小斗440,大拱112,小拱80。
東塔于1997年入選中國四大名塔郵票,堪稱石塔之王。
西塔(仁壽塔)位于大雄寶殿前西側,名仁壽塔。第五代梁貞明年間(公元915-920年),修建7級木塔,號無量壽塔,宋正和4年(1114年)更名為仁壽。紹興25年(1155年)發生火災,淳熙年間(1174-1189年)改為磚塔。紹定元年(1228年)改造為石塔,至嘉熙元年(1237年)完工,東塔10年。
西塔與東塔相同,略小于東塔,高45.06米(底層6.63米,二層6.79米,三層5.80米,四層5.65米,五層8.59米,塔剎8.29米,底座直徑2.31米)。石雕工藝比東塔簡單。每層門壁龕兩側都有80尊雕像,形狀各異,線條粗糙,衣服簡單(多為僧衣)。
經過風雨的侵襲,東西震撼,依然挺立,展現了宋代泉州石結構建筑和石雕藝術的高度成就,是中國古代石結構建筑的瑰寶。它也成為泉州古城的獨特標志和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