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川胡氏宗祠享有民族藝術殿堂之稱
胡氏祠堂位于安徽省成溪縣盈洲鄉大坑口村,古稱龍川。龍川胡氏祠堂是明代中期建造的一座家族祠堂建筑,屬于胡氏家族祭祖、討論家族事務的場所。胡氏宗詞建于明嘉靖25年(1547年)。祠堂裝飾以各種木雕為主,被稱為木雕藝術博物館和民族藝術殿堂。
龍川胡氏祠堂北朝南,前后三進。祠堂占地面積1564平方米,建筑面積1146平方米。長寬比2:1。祠堂前廣場、望柱、欄板、旗石、階柱地板均為花崗巖。南面,隔著龍川河,左右放青石橋。
三進七開間。前門樓重檐歇山式,八角,臺階5級,面寬22米。儀門高2.3米,共3.4米。石鼓前,石獅對峙。門樓前后有10根方石柱、5根月梁和4根額梁。后天井深13.77米,寬13.10米。東西走廊有12個方形石柱架和24個月梁。越天井登4級臺階為中進-祭典廳,深17.47米,寬22.16米,頂高9.3米。屋架由14根1.66米厚的銀杏圓柱和12根冬瓜梁組成。蓮花形棗木柱和八邊形石柱的圓柱承頂。東、西序各12扇高3.68米落地隔扇門。上頭原有24扇,現存半數。后進享堂上下兩層,前有狹長的天井,東西兩廊現有高2.65米的落地隔門24扇。門樓上原懸明代文徵明手書“龍川胡氏宗祠”匾額,正廳前原懸匾額“宗祠”2字,落款為“嘉靖丁末年光澤王”(嘉靖帝叔父)。前廳原掛兩對木雕對聯。
龍川胡氏宗祠的建筑結構特點
宗祠門廳
大廳前臺基地占地100平方米。所有的階柱和欄桿都是用麻石做的,兩邊有6塊花崗石旗桿基石。大廳兩側都有一只石獅,躺在石座上。祠堂位于龍川溪北岸。溪南有一堵24米長的青瓦粉墻。磚是脊柱的八字墻,與祠堂相對。這種布局展現了明清以來徽派祠堂的典型風格。
宗祠正廳
大廳5開間,是宗族后裔舉行祭祀的地方,高10米,由直徑166厘米的14根銀杏圓柱和21根大小的冬瓜梁組成。柱子豎立在蓮花瓣柱上,底部是八角形基礎。月梁、雀梁、雀替、平盤斗、軒頂桁架均為空雕。大廳兩側有32個高4米、寬60厘米的落地隔斷扇,上部有一個如意的花格,裙板雕刻成花草、動物、昆蟲和魚。
宗祠前進
祠堂前進7開間,面寬22米,深8米,高9米。門樓為重檐歇山式,屋頂上的八角,氣勢磅礴。這座門樓又俗稱五鳳樓,意為丹鳳來儀。門楣上大小額枋全部精縷細雕,內容有人物、麒麟、走獸,額枋邊雕以荷花瓣。額頭與檐口之間有16個斗拱,底座為云紋雕刻,使整個門樓成為木雕畫面。門額后,原來有一塊明代文征明題龍川胡氏宗祠牌匾二門楣上,現在已經流失。大廳后面是天井,占地158平方米,花崗石板鋪地,兩邊都是回廊。東西兩廊采用12根4米長、33厘米見方抹角石術。與12根月梁相連。
宗祠后進
后面是宿舍(不是給人居住的地方,是放祖先牌位的地方),7個房間開著,分為上下兩層,重檐建筑。兩廂隔扇門的裙板均為木雕花瓶圖,共100幅(至今仍有48幅)。東西廂有16扇落地隔斷扇,上部鏤空花,裙板雕有形狀各異的博古花。樓上朝南有一排窗欞,從窗戶看,整個屋頂的脊部都是用口字磚砌成的。
副祠
副祠,名為丁家祠堂,位于正祠東側邊房,結構分上下堂,高度僅為正祠一半,木雕簡陋,風格各異。(關于胡氏宗祠副祠丁家祠堂是因感謝丁家對胡氏的貢獻,胡氏特別在自家的祠堂里為丁家建造了一座祠堂,龍川全村幾乎清一色胡姓,唯有一家丁姓,這丁家說來也是另外一段傳奇,丁家人在這里已經繁衍了十六代,代代都是單傳,如今的丁家三代同堂,依舊是男丁單傳。)
龍川胡氏宗祠建筑工藝特點
木雕
龍川胡氏宗祠以其精湛的木雕藝術而被譽為木雕藝術殿堂。大額方、小額方、斗拱、楓拱、雀替、梁駝、平盤斗、李扇、柱基,甚至小梁臍精雕細琢。它們要么用淺浮雕,要么用深浮雕,要么鏤空透明,要么結合浮雕,盡力雕刻。從門樓前到明間的大額支撐上,九頭雄獅抱球歡騰。九龍騰飛,珍珠滿天。刀法有力,布局靈活生動。它們不是機械排列的,而是前后上下的三維組合。這里充分展示了工匠的技藝和才華。在小額方上,雕刻不同內容的歷史戲文。文武百官、兵舍童環、亭臺樓閣、山水拱橋、結構對稱、內容不同、變化相似、嚴謹靈巧,表現出威武莊嚴、活潑親切的情感色彩。
磚雕
磚雕主要裝飾在門樓兩側的八字墻上。梁、方、雀替、駝峰等。,可以精心設計和描繪。戲劇人物瀟灑,雄獅猛虎威武勇敢,花果芬芳,回紋井然。
石雕
石雕除須彌座外,則以一對圓雕石獅為代表,這對石獅造型生動,體態高大。雄獅居東,腳戲繡球,側首西望,神態安詳,雌獅在西,爪撫幼獅,凝眸東眺,性情溫柔。兩獅坐立在宗祠大門兩側,既威嚴又慈祥。
鬲扇
在徽派古建筑的裝飾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僅具有隔離空間、組合空間的功能,還能充分發揮其裝飾功能。龍川胡氏宗祠的李扇多達128扇,因為它不是一個大平面,而是幾個扇子的有機組合。正廳祭壇前及其兩側的22扇李扇,裙板上雕刻出以鹿為中心、山水色、松柏翠竹、花鳥為中心的動人百鹿圖。布局合理,畫面清新,層次分明,魅力生動。
龍川胡氏祠堂以徽州建筑的魅力屹立在中國古代建筑的森林中。其豐富的建筑文化內涵具有典型的明代風格,經過修復,最后一次在清光緒24年重建,仍保持了明代徽州雕刻藝術的風格。祠堂建筑線條粗糙,風格簡單,是徽州古代建筑藝術的寶貴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