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紅木家具與中國古建筑的親密關系
中國建筑學家羅哲文曾經說過,沒有中國古代建筑,就沒有以明清紅木為代表的家具。中國古典家具在框架結構、榫榫技術、造型和裝飾技術方面都誕生于中國古代建筑,反過來又影響了古代建筑。下面,讓我們來看看紅木家具和中國古代建筑之間的起源。
古木建筑中紅木的絢麗詩篇
古木建筑可以說是中國傳統建筑的代名詞,與紅木家具也有愛木的綜合體。與石頭相比,木材更柔軟、更溫暖、更人性化,更符合中國人追求簡單自然的審美傾向。
歐陽修《最高樓》中寫著雪香濃透紫檀槽,胡言亂語急隨紅玉腕,可見古人對紅木的熱愛,尤其是紫檀。紫檀經過精心雕琢、鑲嵌、裝飾,正好符合清朝皇室權貴和富人追求的奢華風格。因此,皇家建筑中的隔扇門和方窗大多選用優質紫檀,雕刻突出了皇權的神圣。
陳家祠內有大量木質建筑結構
海南發現了許多用黃花梨做橫梁的老房子。黃花梨木材穩定,重油多,無裂紋、無翹曲,自然漿,顏色越來越好看,無昆蟲,無侵蝕,耐用。但由于它的價值,使用它作為房子的橫梁、柱和屋檐并沒有被使用。
此外,牌匾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建筑的獨特象征。一旦建筑離開牌匾,它就像缺乏靈魂一樣死氣沉沉。宮廷州政府官員的牌匾善于使用優質木材,云南、貴州、四川、西南地區的高貴木材作為牌匾,江蘇、浙江沿海地區善于使用沙樹,紅木已成為常見的材料選擇。
斗拱被譽為中國木建筑的象征,與榫卯連接,層層疊加,越抱越緊,承載力不可估量。許多以紅木為材料的寺廟和古建筑中的斗拱都令人驚嘆。
紅木家具與傳統木建筑的起源
家具制造往往借鑒同時期流行的建筑設計技術和生產技術,從而在基本結構原則、連接方式、細部件形式等方面與建筑保持一致。
在結構形式上,中國傳統建筑與紅木家具密不可分。梁和柱是中國古代建筑結構的基本要素。柱梁是結構的基本單元。在此基礎上,房屋的主體結構形成了排列、組合和疊加。
陳家祠內部的房梁結構
中國古代家具遵循這種建筑結構體系,如大木梁架結構對家具結構的影響非常明顯,柱和梁反映了家具是傳統家具的主要組成部分:立足和水平支撐。它的做法和風格完全模仿建筑的梁柱。例如,中國木制建筑的大部分柱子都是圓形的,所以家具的腿和腳,無論桌椅,都往往是圓形的。即使是為了連接腳之間的橫撐,也只是在內部做成方形,而外部輪廓仍然給人一種圓形的視覺感覺。這就是所謂的外圓內,可見家具是對建筑最直白、最忠誠的模仿。
中國古代家具沿襲了建筑的結構體系
此外,中國古建筑圓柱還有側腳收分的特點,所謂“側腳”即為加強建筑的整體穩定性,古建筑最外一圈柱子的下腳通常要向外側偏移一定尺寸,使外檐柱子的上端略向內傾斜。“收分”是指圓柱的上下兩面直徑不相等,而是由底部向上逐漸收細,這樣使木柱既穩定又輕巧,給人以舒適的感覺。
家具的腿和腳也完全遵循這種做法,向下舒適和向內傾斜,給一個人一種穩定和伸展的美。家具工匠在使用側腳時,其斜度與家具的風格、姿勢相結合,從細節上展現出家具造型的不同氣質和魅力。
中國傳統建筑注重平衡對稱,注重氣勢
此外,榫卯連接是中國傳統家具的一大特色。特別是在明式家具中,榫卯結構的應用已經達到了完美。榫卯結構的發展歷史悠久,也首先出現在建筑中,然后用于家具結構。中國古代家具吸收了建筑榫卯技術的精髓,結合自身特點發展成為完整發達的體系。不同部位采用不同形式的榫卯,既符合功能要求,又牢固可靠,形成了中國傳統建筑和家具悠久的時空軸線。
古建筑與明清紅木家具形神相通,追求魅力,強調氣勢;體現了美好的意境,對稱均勻,構圖錯落有致,虛實相間,體現了中國的哲學思想。
現在,紅木珍貴大家都知道,用它做家具并不奇怪,但用來蓋房子或難以想象,然而,紅木家具行業仍有一些企業專門從事古木建筑項目(主要是佛寺、寺廟、花園建筑等),紅木柱、欄桿、門窗、拱門等,氣氛莊嚴,榫榫凝結了中國幾千年傳統木文化的精髓,反映了工匠對極端的堅持,它國紅木文化和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得以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