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建筑木結構常用的修復方法
在歷史發展中,由于自然或人為因素的影響,古建筑受到破壞甚至破壞。因此,必須采取有效的修復和保護措施,長期展示古建筑的文化遺產。近年來,全國各地的古鎮和村落已成為旅游休閑的熱點,古建筑的開發和修復也成為建筑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
木結構的損壞主要包括柱根腐爛、柱體分裂、斷裂、檁條彎曲、腐爛、方形彎曲缺失、木結構傾斜、榫榫等。主要原因是潮濕、屋頂負荷大、保護不良等。
柱根腐爛通常有兩種處理方法。一種是柱根鑲嵌,另一種是墩接。首先去除腐爛部分,然后根據實際尺寸制備鑲嵌材料,包裹在柱中心周圍,用鐵箍擰緊。
當木柱腐爛深度超過柱截面的一半,或柱心腐爛和腐爛高度占柱高度的1/5~1/3時,應采用墩連接的方法。墩連接后,將接頭磨平,用鐵箍固定,以提高其完整性。柱墩連接高度不得超過柱高度的1/5。如果柱包裹在墻上,不得超過柱高度的1/3,否則會影響其穩定性。
當柱體的腐爛長度過大或斷裂時,需要更換整個柱。首先加固與柱連接的其他部件,稍微抬高,然后拆除原柱,更換新柱。其他的,如中柱、山柱等,不能更換,只能采用輔助柱加固的方法,即在柱周圍增加柱材料,用鐵箍形成一個整體,共同力。
如果檁條和方子腐爛,如果腐爛部分不超過斷面面積的1/3,可以采用去除的方法,即去除腐爛部分,將接觸面磨光,然后用相同材質的木材將腐爛部分粘結牢固,用釘子固定。必要時,可用螺栓、鐵箍等鐵件加固,與原構件緊密連接,共同作用。當檁條斷面腐爛超過1/3時,必須更換影響構件受力性能的部件。
當木結構的構件基本完好,但整體傾斜和榫榫現象時,應采矯正方法。首先,嚴重傾斜的框架支撐應穩定,以防止施工外力造成傾覆的風險。然后拆除木結構榫榫處的木堅持、釘、鐵件、柱彈性線、支撐頂桿,使框架垂直矯直,然后重新固定木堅持和鐵件,然后建造墻作為屋頂,完成后拆除支撐。
零星木構件損壞、缺失,如斗拱、斗、昂、頭、長窗、抽屜板、裙板、框架、掛、飛罩等,維修相對簡單,只需更換維修即可。但在維修前,我們必須研究和分析其類型和風格,因為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區和不同的習俗有很大的不同,不能概括為清宋風格。
古建筑的修復必須保持謹慎的態度,避免草率、過度,一點粗心可能會改變修復進行破壞,失去古建筑的歷史特征和價值。因此,在修復前,必須仔細研究、分析和咨詢各單個古建筑的原始外觀和損壞情況,并制定詳細的修復計劃,努力保持現狀,恢復原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