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榮后土祠-中國山西古建文化
中國古代有四大名樓,即鸛雀樓、岳陽樓、黃鶴樓、滕王閣。每棟樓都有一篇美麗的詩詞文章。
秋風起,白云飛,草木黃落,雁南歸。蘭有秀,菊有芳,懷美人不能忘記。泛樓船Xi濟汾河,橫中流Xi揚素波。笛鼓唱歌,歡樂悲傷。年輕的時候,Xi老何!
這個慷慨而悲傷的話是漢武帝著名的《秋風辭》。無論漢武帝走到哪里,現在都有一老的建筑群,那就是后土祠。后土祠最精致的建筑是秋風樓。
后土祠,位于萬榮縣寶鼎鄉廟前村北側的高崖上,距縣城40多公里。這一帶歷史上被稱為汾陰,東周是魏,魏。秦惠王伐魏,渡河取汾陰就在這里。這里也是汾河和黃河的交匯處。
后土祠東西寬105.21米,南北長200.81米,占地25268平方米。祠堂內現有建筑有山門、井臺、獻殿、香亭正殿、東西五虎配殿、秋風樓等。建筑宏偉,結構精致。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編寫的《蒲州府志》被稱為海內祠堂之冠。正殿琉璃飾品,光彩奪目,極為珍貴。每棟建筑上的懸雕玲瓏剔透,栩栩如生。山門和井臺是中國罕見的品字戲臺,為研究中國古代舞臺形式提供了重要的例子,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價值。
秋風樓是后土祠的壓軸之作,也是全國著名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山西古建秋風樓東依峨眉嶺,西隔黃河。與陜西省韓城市太史公司馬遷祠相比,靠地靠水,居高臨險。俗話說千尋眉嶺演天下,黃河卷地。這座建筑位于后土祠正殿后面,以藏漢武帝秋風辭碑命名。
由于后土祠的多次破壞和重建,秋風樓最早出現在什么時候無法驗證,但明朝最晚有記錄。目前保留的秋風樓是清代同治時期的建筑。一些研究人員認為這座建筑具有明代風格,屬于清代。
中國山西古建筑秋風樓高32.6米,主體為三層,五層寬,四周走廊,十字山頂,一、二、兩層突出龜須座,建筑瓦頂,山花向前;二、三層走廊下斗拱或平座,整個建筑斗拱密集,造型美觀大方。下部建有高大的臺基,南北穿透,周圍磚砌花欄,樓身比例適中,檐下斗拱簡潔,結構精美簡約,造型壯麗。藏漢武帝《秋風辭》碑在樓內二三層。
三層一塊碑高0.58米,寬0.73米,行草陽刻,筆畫凝重,姿態端莊。這座紀念碑是元至元八年(1271年)建造的,現已破裂,左上角缺失,建筑內垂直鑲嵌木架;二樓一塊紀念碑高0.82米,長1.87米,篆刻陰刻,嵌在建筑北壁。紀念碑完好無損,是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八月立的。由于整個建筑群原本位于高臺上,高大雄偉的秋風樓極易望遠,樓身東西兩側各雕橫匾,東稱瞻魯,西稱望秦。
秋風樓兩側有28根精雕細琢的吊柱。當地居民津津樂道,這28根柱子代表漢武帝云臺28將;上層是十字山頂,共有36個挑角,象征隋末瓦崗寨36兄弟;每個玻璃挑角上都有108個彩色琉璃將軍的形象,據說是涼山108將軍的象征。
中國山西古建筑后土祠和秋風樓,深刻打上了歷代帝王的印記。
中國古代社會漫長而漫長,天子祭地儀式從明朝開始在北京天壇舉行。在此之前,無論是秦朝的漢武,還是唐朝的宋祖,無論皇帝有多牛,都需要換船,巴巴到山西萬榮來。具體地點是汾河與黃河交匯處的汾河。
可以說,秋風樓是一座被黃河逼著移動的古建筑。明朝時期,由于黃河向東移動,汾陰干燥,被河流侵蝕,后土祠受到威脅。到明朝萬歷末年,當加固保護無效時,后土祠整體向東移動。清順治十二年,黃河決口,后土祠內大部分建筑被黃河沖走,只留下秋風樓和門殿。
在現存寺廟明天啟年重刻的金代寺圖碑上,記錄了宋朝以前祭祀建造的記錄。據不完全記載,從漢代到宋代,歷代皇帝在萬榮汾陰祭祀后土24次。明朝以前,后土寺一直是皇家寺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