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北朝最大的蒙山大佛神秘消失了600年?
山是佛,佛是山。
蒙山大佛號稱年代最早的大佛——到底有多高?為什么蒙山大佛神秘地消失了600年?
隨著蒙山大佛升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考古發掘資料的逐步披露,蒙山大佛再次引起人們的關注。
600年不為外人所知
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蒙山大佛建于北齊天保年間,歷史約1500年。它是中國北朝最大的懸崖大佛和佛閣。
大佛原為蒙山開化寺后的懸崖佛像,由陡峭的懸崖表面開鑿而成而成。它屬于懸崖敞口式大龕。在壁龕前有一個木制的大佛閣。歷史上,唐高祖李淵、唐高宗李治、皇后武則天、后唐武帝李克用、后漢高祖劉志遠等眾多皇帝都來這里敬佛,香火盛開。不幸的是,元末大佛被毀。1980年,在一次地名普查中,一位名叫王劍霓的老人發現了大佛遺跡,逐漸重現了活力。
《北齊書》中包含的:后主高緯鑿晉陽西山為大佛像,一夜之間油萬盞,照亮宮殿。王多次尋找,發現符合歷史記載的文物,發現了晉陽西山大佛像,已經消失了600多年。王健妮老人詳細記錄了發現大佛遺跡的過程。
事實上,蒙山是我們寺底村村民口中的‘大肚崖’。蒙山景區導游部部長王雅麗介紹,大佛胸部還有幾排小方孔,是晚唐重妝大佛時留下的遺跡。雙手打印,坐在仰覆蓮座上。蓮座是石條砌的,寶裝覆蓮部分保存稍好。腰部有11個壁龕。
至于為什么大佛神秘地消失了600年,太原市晉源區文物旅游局前主任楊秀生參與了蒙山大佛的保護,他說,寺廟的繁榮和衰落與周邊城市的發展和經濟環境密切相關。事實上,并不是蒙山大佛消失了,而是隨著晉陽城的破壞,蒙山開化寺、太山龍泉寺等寺廟周圍的香逐漸減少,加上戰爭和地震的自然破壞,后代無法修復,寺廟大佛被破壞,慢慢不為世界所知。
例如,蒙山大佛閣建筑在元朝被燒毀,佛頭不見了。大佛的腹部、手、腿、腳、基礎、基礎和基礎都被沙礫和雜草覆蓋。歷史塵埃淹沒了數千年的大佛,近600年未為外人所知。
自2007年以來,太原市對蒙山大佛進行了保護性開發,加強了佛身,并參照太原出土的北齊佛頭修建了高約12米的佛頭。
楊秀生介紹,在佛首體積方面,不僅考慮了北齊時期的造像特征,還考慮了佛體頸部的保留大小,還考慮了大佛泥塑20cm厚度,同時考慮到唐代后社會對佛像造型的認知,經過仔細計算,與佛體按比例反復模擬演示,最終確定新佛首的高度。
重要的考古發現
鑒于蒙山開化寺佛閣遺址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2015-2016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太原文物考古研究所、晉源區文物旅游局聯合考古隊對佛閣遺址進行了探索。經過兩年的探索,對佛閣遺址有了清晰的認識。
太原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常一民介紹,這次發掘的重要收獲是,佛龕是在山上挖掘的,佛閣是在佛龕上建造的。它是中國北朝最大的懸崖佛和佛閣。
發現遺物有:乾寧丙辰(896年)造閣,晉王(李克用)修這個功德的刻銘筒瓦,明確了李克用重建佛閣的時代。
五代復制的《唐代重建大像閣價格紀念碑》記載了晚唐重建佛閣的三層,以及修閣使用的各種材料的名稱和數量、各種勞動力(包括藝術家、熟練工人、體育工作者等)以及修閣所花費的總資金。如此公開透明的記錄對唐代大型項目的組織和建設以及經濟和社會史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大佛雙手禪定印,坐在束腰仰覆蓮座上。每個蓮瓣高0.47米,這么大的覆蓮很少見。
大佛有多高
很多人甚至把蒙山大佛比作樂山大佛,懷疑佛高不準。這是對概念和認知的誤解。楊秀生說,樂山大佛的宣傳數據高71米,頭高15米,游客同意他們的視覺觀點和高度一致。
楊秀生說,樂山大佛是彌勒佛,視覺上是靠坐高度,即59米,非宣傳高度。樂山大佛雕刻于唐代,頭大身小是傳統雕像平衡仰望時的視覺差異。蒙山大佛是釋迦牟尼佛,標準坐姿是坐(民間通常稱為腿坐),視覺坐高38米,因為蒙山大佛比樂山大佛早162年,造型比例仍停留在吉多時代,身體各部分符合現代人體站7坐5腿3不同姿勢比例,即1(頭高):7(高):5(坐):3(坐)。
楊秀生認為,蒙山大佛的高度仍然是一個值得研究和討論的重要話題。
據唐代史料記載,蒙山大佛高二百尺,按唐普通尺計算約63米。
蒙山大佛坐佛通高38米,其中佛座高4.5米,新佛首高12米。
對大佛的研究還在繼續,景區早已開門迎客。
蒙山大佛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彥斌表示,蒙山景區于2007年和2008年10月正式向游客開放。2017年,景區進行了機制和體制改革,并于當年8月開始售票。近年來,我們一直在豐富景區的內容,希望讓游客有更多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