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靈岳寺
靈岳寺位于北京市門頭溝區齋堂鎮北部5公里的白鐵山上。成立于唐貞觀年間,遼代重建。現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京西有先有靈岳寺,后有齋堂城之說。因為齋堂,顧名思義,就是吃齋的地方,也就是香客去靈岳寺吃飯休息的地方,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村鎮。齋堂南側的馬欄村是靈岳寺養馬的地方;齋堂東南的火村是香客提供食物的地方。這是元以前為數不多的木結構古建筑之一,格局完整,對京西佛教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靈岳寺位于白鐵山主峰前的平臺上,坐北朝南,視野開闊,尤其是門前的一棵大槐樹。首都和古村落里有很多槐樹,比這個大,但很少有槐樹像這樣茂盛挺拔,沒有被昆蟲吃掉。事實上,槐樹是寺廟和古村落的象征和象征。寺廟里的一棵油松也特別英俊美麗,像迎客松一樣迎接遠方游客的歸來。
靈岳寺現有面積1500平方米。山門、倒座房、鐘鼓樓、天王殿及其配殿、大雄寶殿及其配殿依次從南到北分布。寺廟布局嚴整,氣氛恢宏。
山門位于寺院南墻中央,山頂休息,墻面磨磚對縫,磚券拱門,屋頂由磚瓦瓦組成,磚雕吻。山門兩側各有倒座3間,工字梁4架。鐘鼓樓位于倒座房東西側,均為現代建筑。再往前走是天王殿,建在0.8米高的石臺基上,懸山式調大脊,吻垂獸,木博風板,五梁保留叉手構件,畫得精美。殿內供奉四天王、韋陀和佛像
脊檁條下面有一個標題:清朝雍正十一年,是一個丑陋的夏天和吉祥的日子。時修前殿三對,鐘鼓樓一個,初建鼓樓一個,金裝天王奇獸菩薩雕像,畫殿宇。住持弟子法師照瑞徒普成、普興等工作人員致敬……這座殿雖然經過多次重建,但仍保留著元代的建筑手法。
天王殿東西配殿位于庭院兩側,相互對稱,均建在0.7米高的青石臺基上。方磚鋪地,青石垂帶。所謂的娘娘殿早年被毀,現在是現代重建的。西配殿為灰筒瓦懸山式調脊,筒瓦板瓦合瓦,前出廊式建筑。這座大廳叫老人殿。
再往前走,進入第二個院子。到達靈岳寺中央建筑大雄寶殿(釋迦牟尼佛殿)。它位于中軸線上寺廟的北部,建在0.8米高的青石臺基上,寬5間,15.65米,深4間,11.3米。殿高大宏偉,采用中國古代建筑中最高等級的形狀廡殿頂,單檐調大脊,瓦瓦瓦瓦,磚吻。殿檐大,四周走廊寬闊,檐柱20根(東西兩側6根,南北兩側4根)在康熙22年(1683年)重建時補充。檐下雙昂五踩斗拱古樸凝重,簡潔實用,檁條畫細致入微。四扇門,直格窗雕刻精美。大雄寶殿東西兩側各有配殿,相互對稱。均為工字形房架,灰筒瓦懸山式調脊,方磚抹地。
村里的建筑建筑都是山地四合院或三合院。有些房子建在寺廟的基礎上,還包含了元代的建筑遺產。庭院沒有嚴格的方向性,分散,隨山形地形而建,隨意、自然、靈活。
這里的民居建筑形式基本相同。青磚到頂四角硬,板瓦硬山青水脊,上面有蝎子鉤。山墻為混水碎石墻,正房為三開間,廂房為二開間。房子里有炕和地爐,房子和院子里鋪著方磚或石板。院子里有地窖,院門有門樓,并置板門,一般以金柱門的形式,有的院子有漂亮的山影墻或者在院子門口加上一字影墻。總之,民居建筑精致簡單。
在中國村落發展史上,以寺廟為中心,按照寺廟的巨大產業發展起來的村落時有記載,但靈岳寺村等古剎古村落并存,在全國罕見。
在京西的高山中,古剎、古村落與自然融為一體,成為一幅美麗的山水畫,是祈福、郊游、探險、游古、采摘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