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林寺大殿-中國古代佛教寺廟建筑
中國古代佛教寺廟建筑。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屏山南麓。寺廟的建立時代沒有考驗,中國長江以南唯一的大雄寶殿是最古老的木制建筑。雖然經過后代的反復修復,但它仍然保持著五代建筑的特點,反映了晚唐建筑的特點。
根據《三山志》,北宋乾德兩年(964)修建寺廟,根據碳14測定部分構件的結論,大殿時代可能早于4~5世紀。
除了柱梁框架和斗架外,門窗板壁和瓦頂都是現代更換的。清嘉慶23年至道光6年(1818~1826)增建回廊。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宣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正統九年(1444年),皇家匾額華林寺一直沿用至今。明正德時期(1506-1521年),并入附近羅漢院、越山庵,后來又增建了皇家書閣、環峰亭、絕學樓、勝會亭等建筑。
幾經焚毀,華林寺現只存大殿。第一次全國文物普查被認定為長江以南最古老的木結構。1984年,遵循修舊原則,配備山門、東西配殿、回廊、工作室等附屬建筑。1989年10月,華林寺大殿平面近方形、寬三間、深四間,屋檐柱14根,內柱4根,寬15.84米,深14.70米,臺明面積495.6平方米。
主體結構為前后乳房前后乳房四柱,完全暴露。內柱高于檐柱2.62米,以容納內槽佛像的高度。前面沒有側腳,兩座山前后的內柱有4厘米的側腳。
大殿的四檐和內柱頭上都有斗拱,材料巨大,單材31.5×16cm,截面2∶1.這是同一時代實物中罕見的截面比例。斗拱的配置,只在前檐用補間鋪,小心間2朵,兩次間1朵。
斗拱為七鋪做雙抄雙下昂,一、三跳頭偷心。玩頭的方法和下昂一致。斗拱總高度為檐柱高度的3/4,體積雄大,不需要普柏方。斗底用盤板,山上斗拱后尾連續用五跳偷心華和下昂;斗架廣泛應用于梁架中,駝峰多用于蜀柱,頂部用于生頭木。
大廳在結構和藝術處理上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如柱子上下卷殺、云駝峰、高面雙梟雙混曲線、圓截面月梁、柱頭、羅漢、屋檐等。
1985年以來,國家撥出專項資金進行大修,除修復大殿外,還增加了山門配殿和四角圍墻,并建立了華林寺文物保護所。華林寺大殿在1958年文物普查中確定了建設時間,取代了寧波的保國寺大殿,成為中國長江以南最古老的木結構。華林寺的建筑風格對日本鐮倉時期(12世紀末)的建筑風格有很大的影響,如大佛和天竺。1982年被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還有宋高宗趙構篆書殘碑、清康熙《華林禪寺香燈碑》、民國《林森紀念堂碑》等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