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已知最早的鹽泉所在地寧廠古鎮
寧廠古鎮位于重慶巫溪縣附近,是中國早期生產的鹽地之一?!度A陽國志校補圖注》:"當虞夏時,巫國以鹽業興起",大約5000年前。天然鹽鹵泉從鎮北寶源山洞流出,暢流不衰。
寧廠古鎮有4000多年的鹽制作歷史。在古代,它是一片不成功,不服務;不作物不強,不食物的天堂。唐堯時期,它是巫咸國的地方和首會所在地。由于鹽的繁榮,歷史上設立了縣、監、州、縣,包括一泉白玉,萬里走黃金、吳蜀之貨,咸匯于此、利分秦楚域、澤沛漢唐年的輝煌。
寧廠鹽泉年含鹽量1.6萬噸。據史料記載,清乾隆37年,寧廠鎮有336個眼灶,均燃燒鹽,享有萬灶鹽煙的美譽。1949年左右,鹽廠有99個眼灶。目前古鹽場遺址有68個眼灶,保存完好的15只眼睛,鹽廠近3萬平方米。
在古鎮歷史上,灶夫的起義多次爆發。鹽場灶夫嚴本恕、廖輝起義在正德三年(1508年)爆發,歷時五年,義軍10萬,席卷西南六省市,比歐洲最早的工人起義早100多年,應該是世界工人運動的源泉。寧廠古鎮是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古鎮建筑多為斜木支撐的吊腳樓,臨河而建,古色古香,風味獨特。鎮南半山腰的女王寨和鎮西山頂的桃花寨是李自成部抗清賀珍的根據地。古鎮位于巫溪縣,依山傍水而建,青石街狹窄,吊腳樓、過街樓等古建筑和民居沿后溪蜿蜒延伸3條.5km,俗稱七里半邊街。唐代杜甫、宋代李宏、蘇軾、王十朋、明代羅洪先在這里留下了大量的詩詞。
紅燒草木白,青官鹽煙。官既有程,又有鹽。。從井里煮出來的香煙很苦。公斗300,轉到600。君子小心停下來,反派吵鬧。我嘆了口氣,物理固然。杜甫的《鹽井》生動地描述了傳統鹽制造過程。幾千年來,鹽作為一種不可或缺的生活材料,對人們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寧廠古鎮東有青獅白象巖獅白象巖,還有一群非人的石蹲,叫做"十八羅漢",它是白蓮教起義軍的據點遺址。鎮南半山腰上的女王村是明末清初李自成部將何珍扎營抗清18年的村落。村墻和山門仍然存在。鎮西山聳立,像一座金字塔。它被稱為二仙山。山腰有一個洞,是著名的仙人洞。
這個洞不僅風景獨特,而且有"一局殘棋說爛柯"神奇的傳說。洞內刻有明朝狀元、著名學者、地圖學家羅洪賢的詩。二仙山頂有一個寨桃花寨,是明正德鹽工嚴本恕、廖輝起義的遺址。
寧廠古鎮北寶源山麓建于漢代,歷代維修。今天的建筑是清的建筑是清建筑,建筑基地和東廂房仍然存在。1958年大煉鋼被破壞。寧廠鹽泉在龍君廟,上面嵌著一個洞。洞口有一條石龍。清泉從龍嘴噴出。這是正宗的自流井——白鹿鹽泉。龍池、龍頭、分鹵眼板由北宋春華二年(991)大寧監雷悅創建。龍池及其附屬建筑于1989年被列為巫溪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今天的古鎮在和平與寧靜中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在早期停產的鹽廠舊址,我們仍然可以看到銹跡斑斑的煮鹽鐵鍋、長滿苔蘚的拉鹵木架、龍軍廟前流淌鹽泉的石龍頭和分鹵孔……這些手工制鹽的遺跡似乎告訴行人,默默地告訴他們萬灶鹽煙和萬商云集的鼎盛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