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賦能古鎮新生:看彝族古鎮的文化旅游實踐
楚雄是昆明到大理的必經之地。雖然資源豐富,但由于過去缺乏旅游文化的整體發展,沒有形成展示彝族和當地文化的重要平臺。2005年4月,彝族古鎮出現在歷史時刻,項目一期開始建設。次年7月,火炬節期間,古鎮正式開業,吸引了大量當地商家和省內周邊城市的投資者,開啟了楚雄文化旅游發展的帷幕。
彝族古鎮延續了原德江城的建筑風格,再現了南宋的繁榮。古鎮的建筑風格匯集了云、貴、川等地的彝族民居風格。同時,對楚雄彝族文化進行了深入挖掘。畢摩房、蘇尼房、女孩房等。參照傳統彝族村落的建筑設計,留在這里。此外,建立彝族部落特色街區,建立表演團隊,每晚表演火儀式,開發酒店和客棧區,為建設真正的旅游商業綜合體和旅游配送中心奠定基礎。
建筑是一種形式。在尋求形式即內容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豐富文化內涵。因此,彝族部落還塑造了畢摩石雕。第十三代畢摩魯成雄應邀擔任彝族村的精神領袖。畢摩來了,成了真正的彝族村。
經過多年的運營,隨著彝族古鎮旅游景點的不斷完善,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和品質引起了省內外主要旅行社的關注。目前,已有數千家旅行社與彝族古鎮簽約,并將其列入滇西楚雄旅游站。總投資32億元開發的集彝族文化、建筑文化、旅游文化為一體的大型文化旅游項目,建立了重要的文化交流平臺,實現了文化經濟的成功嫁接。
現如今國家4A彝族古鎮是云南省30個重點文化產業建設項目之一。彝族古鎮的游客數量從2007年的130萬躍升到2017年的1150萬。解決近2萬人的就業和生活問題,利用上下游產業投資約100億元,已成為依托文化旅游推動楚雄當地產業發展、創造居民就業的重要引擎。
文化立魂
讓來到古鎮的人們欣賞彝族原始生態的獨特魅力,如市場文化、建筑文化、村莊文化、服裝文化、歌舞文化和祭祀文化,感受彝族人民的熱情好客和熱情,是彝族古鎮內涵的重要標志。
在開發之初,就確立了傳承彝族文化遺產、地方生活和儀式生活、兼容現代文化的理念。彝族文化作為古鎮的靈魂,從建筑文化、民間文化、當地習俗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彝族文化特色,圍繞核心,充分考慮文化產品的旅游消費市場需求變化,不斷改進迭代,增強體驗和場景,讓游客可以穿越彝族原始生態場景,提高人們的旅游體驗。
在彝族古鎮,彝族人民每天晚上都會穿著盛裝,唱彝族音調,跳左腳舞,迎接客人的到來。在六祖廣場,民間藝術家噴雷、玩火把、特技展示;在葫蘆走廊里,感受彝族月琴、三弦的旋律,聽彝族情歌;在部落廣場,歌曲、水、新娘等活動都很精彩。
每逢重大節日,彝族古鎮就成了歡樂的海洋。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日,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聚集在這里慶祝火把節。傳承千年的火把節不僅是當地最盛大的節日,也演變成了展示民族文化的大舞臺。
此外,彝族古鎮還配備了庭院、彝族文化主要公園、酒吧街、大型餐飲區、客棧區等。商業形式豐富,商店、客棧、餐飲、小吃、茶吧、酒吧等商業形式;經過集中建設,形成了酒吧街、東盟街、韓國街等主題商業街。整個古鎮具有食品、住房、交通、旅游、旅游、購物、娛樂六種旅游功能,充分滿足各種市場需求。
彝族古鎮不僅符合我國新型城鎮化的發展,而且體現了古建筑、文化敬畏、特色旅游景點建設等發展邏輯,為其他地區特色城鎮的發展模式帶來了大量可想象的空間。創建符合市場需求、突出獨特主題習俗的文化古鎮,以古鎮為載體,建設文化旅游配送平臺,增強吸引力,推動古鎮周邊休閑度假。
近年來,楚雄彝族自治州抓住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和一帶一路建設的歷史機遇,努力建設內外開放高地,吸引更多外商投資楚雄。彝族古鎮不僅是中國彝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文化交流與融合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