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建筑文化——建筑藝術珍品之天壇
“夫祀之初,始諸飲食、孀豚、英梓而土鼓。”祭祀是人類思維形成的結果,是隨著人類社會意識形態的出現而產生的,它代表了人類最初的覺悟,是人類脫離蒙、走向文明的一個標志。而祭壇就成為祭祀的衍生物。
天壇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場所,位于正陽門外東側。壇域北呈圓形,南為方形,寓意“天圓地方”。天壇,是世界建筑藝術的珍品。它具有一種獨特的意境,它以凝練的藝術形式表現了博大深遂的精神內涵,體現了中國古人對宇宙的思考和想象。
主要建筑在內壇,圜丘壇在南、祈谷壇在北,二壇同在一條南北軸線上,中間有墻相隔。“祈谷壇”,用于春季祈禱豐年,中心建筑是祈年殿。“圜丘壇”,專門用于“冬至”日祭天,中心建筑是一巨大的圓形石臺,名“圜丘“。
兩壇之間以丹陛橋相連。壇內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圜丘、皇穹宇、齋宮、無梁殿、長廊、雙環萬壽亭等,還有回音壁、三音石、七星石等名勝古跡。
祈年殿的主體建筑四周,墻體低矮,空間開闊,祈年殿和圈丘的整個外輪廓直接與天空連接,祭壇仿佛高入云霄,人站在祭壇上也好像升上青天。天壇的崇高感中,蘊含著敬天的思想。
祈年殿是一座宏偉而又極具民族風格的獨特建筑,鎏金寶頂三層出檐的圓形攢尖式屋頂,覆蓋著象徵“天”的藍色琉璃瓦,層層向上收縮,檐下的木結構用和璽彩繪,坐落在漢白玉石基座上,遠遠望去,色彩對比強烈而和諧,上下形狀統一而富于變化。
它的構造比皇穹宇復雜,外部是三層高閣,內部則是層層相疊而環接的穹頂式,仿佛像磚砌的券殿,但又沒有一磚一石,全部采用木結構,28根大柱支撐著整個殿頂的重量。內外楹柱各12根,中間四根楹柱叫通天柱或龍井柱,高18.5米,大頭直徑1.2米,古鏡式的柱礎,海水寶相花的柱身,瀝粉堆金,支撐著殿頂中央的“九龍藻井”。
中國古代建筑以其高超的技術,精湛的藝術,獨特的風格,在世界上自成一派,獨樹一幟。除了給人以美的享受以外,還是我們中國五千年文化重要的標志之一。
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在中國,無論是古建筑,還是書法、器皿,它們都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積淀,富含深厚的文化底蘊。這其中又有太多的奧秘等待我們去發掘和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