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雕刻工藝瑰寶——磚雕藝術的特色
磚雕始于漢代,明清時期更為昌盛,主要用來裝飾寺、廟、觀、庵及民居的構件和墻面,通常也指用青磚雕刻而成的雕塑工藝品。中國古代漢族建筑雕刻藝術及青磚雕刻工藝品,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磚雕藝術特色
磚雕大多作為建筑構件或大門、照壁、墻面的裝飾。由于青磚在選料、成型、燒磚雕成等工序上,質量要求較嚴,所以堅實而細膩,適宜雕刻。
在藝術上,磚雕遠近均可觀賞,具有完整的效果。在題材上,磚雕以龍鳳呈祥、和合二仙、劉海戲金蟾、三陽開泰、郭子儀作壽、麒麟送子、獅子滾繡球、松柏、蘭花、竹、山茶、菊花、荷花、鯉魚等寓意吉祥和人們所喜聞樂見的內容為主。
在雕刻技法上,主要有陰刻(刻劃輪廓,如同繪畫中的勾勒)、壓地隱起的淺浮雕、深浮雕、圓雕、鏤雕、減地平雕(陰線刻劃形象輪廓,并在形象輪廓以外的空地鑿低鏟平)等。
民間磚雕從實用和觀賞的角度出發,形象簡練,風格渾厚,不盲目追求精巧和纖細,以保持建筑構件的堅固,能經受日曬和雨淋。
磚雕,俗稱“硬花活”,是中國一種古老的建筑裝飾藝術。它是以物質生產為基礎,伴隨著建筑的發展,磚制材料在建筑中的應用而出現的,是在滿足當時人們樸素的精神需求、信仰追求和審美要求等社會生活的需要而創造的藝術形式。
磚雕成品之所以能經受數百年的日曬雨淋,是因為它是經過復雜的工藝流程制作而成的。磚雕從原料的選取到全部工序完成要經過30多個環節。
首先是要燒制出青磚。從原料的選取到出窯,要經過選土、制泥、制模、脫坯、涼坯、入窯、看火、上水、出窖九道工序,燒制磚的窖體積非常小,據說是為了“好看火、易操作、出好貨”。
燒磚時一般不用“大火”,初點窖用的是“小火”,行話稱其為“熱窖”。熱窖一天后才轉為“中火”,一般燒一窖磚的時間是三天三夜。
通常在燒完后會用“柳罐”將池水汲上窖頂,潑于覆蓋在磚塊頂部的土層上,讓水經過土層滲透過濾,將全窖中的磚塊淋透為度。
色彩以青灰色為最好,磚太脆硬不易雕刻,太灰白則不經久耐用。“成磚”上水后,打開“窖門”與“窖頂”散熱冷卻兩天兩夜后出窖。成磚出窖時,須對焦磚、裂磚、變形磚進行嚴格剔除。一窖成磚中,大抵可篩選八成左右的雕磚成品。
作為建筑的重要裝飾藝術,由精湛的技藝、深厚的文化內涵與獨特的藝術手法熔鑄而成的磚雕,清新質樸而又巧奪天工。磚雕對整座建筑起著點題作用,不僅突顯著戶主的身份和意趣愛好,也載負著各個時代不同的文化傳承,留下了時代深深的烙印。